【2025年10月08日訊】
(記者邢度採訪報導)廣西在颱風「博羅依」(Bualoi)過境後,百色慈善總會公布的捐款明細中出現數十筆僅有0.01元(一分錢),也有0.02元、0.1元等「極小額」捐贈,引發民間熱議。有評論指出,一分錢雖少,卻象徵性地傳達了一種抗議,是對不透明慈善管理機制的不滿。
捐款數據引發討論 有人僅捐一分錢
9月底至10月上旬,颱風「博羅依」與「麥德姆」(Matmo)先後襲擊廣西,多地遭洪水淹沒,災情嚴重。10月6日,百色市慈善總會發布《社會救助捐贈公示(第一期)》公布募捐情況。此次公開的七千五百多筆捐贈,主要針對颱風「博羅依」造成的百色地區災情。該颱風期間廣西多地出現持續強降雨,導致房屋浸水、橋梁沖斷及道路滑坡等災害。
(網絡截圖)
這份長達318頁的捐款公示顯示,共接收社會捐贈約184.58萬元人民幣,人均捐贈244.7元。其中數十筆金額僅為0.01元,部分為0.02元、0.1元等「極小額」捐贈。
浙江一網民在微信公眾號撰文指出:「粗略統計至少有20人捐了一分錢,這並非惡作劇,而是真實反映了民眾對社會捐款的態度與誠意。」該網民同時肯定百色市慈善總會的資訊公開度,認為「捐贈無大小,一分也是愛心」。文章還寫道:「救災的責任在政府,不在國民。國民捐款是情分,不捐是本分。」
網民觀點分歧:善意或冷嘲
對於有人僅捐0.1元甚至0.01元(一分錢),網上觀點不一。有人認為這是「以微薄之力盡綿薄之心」的善舉,也有人直言這是對慈善體系失信的嘲諷。
湖南湘潭一名非政府組織成員覃先生向記者表示:「『一分錢捐款』現象不僅是經濟壓力的寫照,更像是一種社會情緒的反映。我們也常接受民間捐款,但有捐款人被國保請去喝茶,不准他們給我們捐款。這說明不受政府控制的NGO組織生存艱難,而那些政府辦的慈善機構卻不被信任,為什麼呢?」
覃先生指出,捐一分錢、兩分錢,其實不是單純的捐款行為,而是一種象徵性抗議。他說:「這說明政府公信力下降。民眾捐出象徵性的一分錢,其實是在說:我仍願意表達善意,但不再盲信體制。這反映出人們對官方慈善部門信任的坍塌。」
(網絡截圖)
文章作者分析,中國民眾曾在歷次重大災害中踴躍捐款,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全民捐款」蔚為風潮。然而,隨後接連曝出的善款去向不明問題,嚴重削弱了社會信任。
廣西網絡作家劉靜蕾(音)接受採訪時表示:「我記得汶川大地震後,廣西人民共捐了約一千六百多萬元,我身邊的朋友幾乎都參與了,有的捐兩百,有的捐一千元。但後來四川也出現部分捐款被濫用的情況,之後人們就不再相信這些機構了。」
多位評論人士認為:「一分錢雖少,卻象徵性地表達了一種抗議——對不透明慈善管理體系的不滿。」
慈善信任危機的根源
據多家媒體與民間研究報告統計,汶川地震發生後半年內,中國社會各界共籌集捐款與物資折合約650億元人民幣。然而,部分獨立學者與公益觀察人士指出,其中僅約150億元的用途有明確公開記錄,其餘巨額捐款的去向缺乏細化披露,引發社會對透明度的質疑。
此外,香港社會當年合計捐款約200億元人民幣(含特區政府、企業及民間捐贈),但有部分未在官方對外公布的榜單中出現。媒體曾以「港人捐款被消失」為題進行討論。
研究者普遍認為,部分善款可能被納入地方政府的基建或重建預算,導致最終用途模糊。另有評論指出,捐款披露不透明與審計延後公布,進一步削弱了公眾對官方慈善體系的信任。媒體評論稱:「超過八成的捐款未能公開用途,這對官方慈善公信力是一個沉重打擊。」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留言提到:「寧願直接轉帳給受災者,也不想捐給機構。」
貴州大學退休教授胡先生表示,近十多年來,政府誠信在百姓心目中已經崩塌:「從郭美美事件開始,人們就不再相信好心人的捐款能真正到達受助者手中,乾脆不捐了。前幾年河北洪災,我們學校倡議學生捐款,結果幾乎沒人響應。現在大家認為救災是政府的事,與百姓無關。可悲啊。」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洪水圍困廣西村莊(視頻截圖)(視頻截圖)
Previous Article【佳音時刻】中共政治局委員躲不掉的紅朝宿命
Next Article 【新聞大家談】誰在抬高李強?習還訪韓嗎?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