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即将举行新一轮盛大的阅兵活动,届时天安门广场上将再次展现坦克列阵、导弹齐射的「大国景象」。这场阅兵被官方定义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自信与力量」,宣称要彰显军队现代化的成就与民族的凝聚力。然而,当国际媒体将镜头聚焦在这些外在的军事排场时,中国社会内部却正在经历严峻的民生危机。无论是失业潮、房地产崩盘,还是医疗与养老的沉重压力,都在悄悄侵蚀百姓的生活信心。阅兵的枪炮声或许震耳欲聋,但能否压过民众心底的焦虑与不满,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阅兵的政治符号:炫耀而非防御
中共阅兵一向不仅仅是军事展示,更是一种政治表演。它象征的是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强盛,乃至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这次即将登场的阅兵,同样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在国内经济困境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以「大国强军」的形象凝聚人心,试图分散民众对现实问题的注意力。
中共深知军事仪式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效应。当坦克的履带声响彻广场,当战斗机呼啸划过长空,许多人会被短暂的民族情绪所感染,暂时忽略生活中的艰辛。然而,这种感官震撼与现实生活的割裂,恰恰凸显了中共治理模式的虚假与表面化。阅兵能给予人们「国家很强大」的错觉,但却无法解决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看不起病的真实困境。
青年失业:阅兵之外的沉默数字
中国官方在2023年干脆暂停公布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的数据,原因正是数字过于刺眼。根据多方学者与独立研究的推算,实际失业率可能早已突破20%,甚至接近三分之一。许多年轻人即便找到工作,也多是低薪、没有保障的「灵活就业」。
这群年轻人将是阅兵场外最冷静的旁观者。他们或许会透过屏幕看到战车呼啸而过,但在心底却清楚:再多的军事展示,也无法替他们带来一份稳定的收入。许多网友甚至在社交平台上讽刺:「看阅兵很激动,但明天还得继续投简历。」这句话戳破了阅兵背后的幻象——再宏伟的军力展示,也无法给予人民真正的安全感。
房地产与地方债:隐藏的经济火药桶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急速下滑,恒大、碧桂园等房企接连爆雷,民众购房信心跌入谷底。大量烂尾楼事件引发业主集体抗议,但地方政府却多以维稳手段压制声音。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长年依赖土地财政,如今房市崩塌,债务压力已经让许多省份难以为继。
这些经济压力正一步步转化为社会不满,甚至威胁到政权合法性。阅兵所展现的导弹与军舰固然耀眼,但却难以掩盖城市里日益增加的失业人口、乡村里逐渐凋敝的基层公共服务,以及地方债危机引发的财政紧缩。阅兵是一次短暂的烟火,而经济问题却像隐藏的火药桶,随时可能爆炸。
医疗与养老:沉重的民生压力
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医疗与养老体系却远未准备充分。基层医疗资源短缺、医保缩减的消息不断传出,引发民众抗议。2023年武汉、广州等地的老人走上街头,抗议医保待遇缩减,这种罕见的公共不满凸显了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层化。
与此同时,养老问题也成为家庭难以承担的重担。许多中年人不仅要抚养子女,还要同时照顾年迈父母,所谓「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已经让中产阶级几近崩溃。阅兵的口号中充斥「为人民」、「保国家安全」,然而对无数普通百姓而言,最大的「安全」其实是看病能负担得起、老年生活有保障。这种落差只会让阅兵显得更加空洞。
阅兵的短暂欢呼,无法平息的长期焦虑
阅兵活动往往会带来短期的民族情绪高潮。媒体会铺天盖地播放震撼画面,社交平台也会充斥「祖国强大」的标语。然而,这些热烈情绪随着阅兵结束,很快就会消散,留下的依旧是沉重的生活现实。
中共或许能利用阅兵掩盖一时的困境,但它无法无限期压制民生问题。当青年人看不到未来、家庭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老人为医保削减愤怒时,社会的不满情绪终将寻找出口。阅兵是表演,生活才是真相。
结语:烟火终将熄灭,问题仍在眼前
阅兵即将举行,届时中国将再次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大国雄姿」。然而,这种外在的辉煌只是短暂的烟火,无法掩盖内部经济的塌陷与民生的痛苦。失业、房市、医疗、养老,这些问题像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人民身上,也压在政权的合法性基础上。
中共或许相信阅兵能够凝聚人心、巩固统治,但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真正的国家力量来自人民的幸福感,而不是军事仪仗的排场。当阅兵结束,当广场归于平静,民众依旧要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烟火可以照亮夜空,却无法照亮人心深处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