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评论】
2025年「九三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登场,中共高调展示最新型的东风飞弹、匿踪战机与无人作战系统,宣称「展现强军梦的成果」。然而,这场被中共媒体形容为「震慑外敌」的军事表演,不仅未能吓阻对手,反而加深了美国及其民主盟友对中国威胁的警觉心。美日韩三方在阅兵后的短短数日内即展开高层会谈,强调将透过联合演习、导弹防御与情报共享,进一步强化安保合作,以对抗北京在亚太地区不断扩张的军事野心。
阅兵场上的「钢铁幻象」
中共将「九三阅兵」塑造为展示国力的舞台,数以万计的解放军士兵步伐整齐划一,数百件最新型武器装备浩荡而过,其中包括声称能「突破美国反导系统」的东风-41洲际弹道飞弹,以及首次亮相的「高超音速滑翔载具」。在中国央视的镜头里,这些武器似乎意味着中国已能挑战美军在亚太的主导地位。
然而,军事专家多次指出,中共的阅兵往往是「秀肌肉多于真实战力」。华府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学者柯林斯指出:「北京惯于把未成熟或数量有限的装备拉出来展示,对内用来凝聚民族情绪,对外则企图营造压迫感。但实际上,这些武器的量产与操作能力,仍存在极大疑问。」
阅兵场上的「铁流滚滚」,其实掩盖不了中共内部军工腐败与后勤不足的问题。过去一年,中共至少三名军工高层与火箭军将领因贪腐落马,被指涉及导弹零件以次充好、武器测试数据造假等丑闻。换言之,即便装备外观再耀眼,也难以掩饰「外强中干」的现实。
美日韩:阅兵成为「加速器」
中共原本寄望「93阅兵」能震慑周边国家,但结果却恰恰相反。阅兵当日,美日韩三国国防部长即透过视频会议发表联合声明,谴责北京「以军事表演加剧地区紧张」。更重要的是,三方同意扩大年度「自由之盾」演习规模,并将演习范围从朝鲜半岛延伸至东海与南海。
韩国国防部长在记者会上直言:「北京的阅兵只是证明了它的焦虑。真正的稳定来自透明与合作,而不是靠军事秀场。」日本防卫省则宣布,将加速部署「宙斯盾」系统与远程飞弹,并与美国共享实时侦察卫星数据,以应对中国导弹威胁。
美国五角大厦官员更指出,北京一次又一次的「大阅兵」,已经让盟友更加坚信强化合作的必要性。「这些军事表演就像一个警钟,每响一次,美日韩的军事合作就更紧密一分。」
国际观感:失民心,费公帑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区域安全层面的反应,国际舆论对「93阅兵」也普遍持批评态度。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直言:「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长放缓、青年失业率飙升,却选择把大笔资源投入阅兵,这无疑显示北京更在意虚荣的军国形象,而非解决人民的民生困境。」
美国《纽约时报》则指出,中共领导人透过阅兵塑造「强国幻象」,其实是一种「以军事民族主义转移内部矛盾」的手段。但这种做法不仅无法长期有效,反而加剧国际社会对中国「不透明、不可信赖」的印象。
即使在中国国内,虽然官方媒体大肆宣传「国威军威」,但不少网民在匿名论坛上批评:「钱用在阅兵,不如用来补助失业青年」「这些飞弹又不是能解决我们的房贷问题」。可见阅兵不仅未必能凝聚人心,反而可能引发民怨。
社论:阅兵是「治标不治本」的幻象工程
中共的「93阅兵」本质上是一场政治秀。它的主要功能,不是提升军事能力,而是用以掩饰内部困境。当前中国经济下行、房地产泡沫未解、地方财政濒临崩溃,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对北京而言,阅兵是「烟火工程」,既能让国内群众短暂忘却困境,也能向外界虚张声势。
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注定难以维系长久的稳定。因为国际社会看到的不是「中国的强大」,而是「中国的焦躁」。当阅兵成为盟友合作的「催化剂」,当民众逐渐对空洞的军国表演失去兴趣,中共最终可能会发现,阅兵带来的效果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可以说,「93阅兵」不过是一场昂贵的幻象工程。它既无法真正提升解放军的战力,也无法阻止美日韩、美澳印等安全合作的深化。相反,它揭示了中国政权的脆弱与不安。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言:「越是频繁阅兵,就越说明这个政权需要用外部的威胁来掩盖内部的空虚。」
结语
中共「93阅兵」最终留下的,不是所谓的「震慑外敌」,而是美日韩军事合作的新起点;不是「强国梦的象征」,而是外界对中国虚张声势的新认知。阅兵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掌声与镁光灯,但当烟火散去,留给中国社会的,依旧是难以解决的经济难题与国际孤立。
在这样的现实下,「93阅兵」看似光鲜,实则苍白。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北京的外强中干与内外交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