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导】
在中共建政七十余年来,军队一直被视为政权最坚固的支柱。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军中高层将领的密集落马与接连调查,中共政权内部的稳定性,正面临严峻考验。尤其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调在军事阅兵场合「押阵」,试图透过对外展示军威来掩盖内部权力清洗的动荡,却反而让外界更清楚地看见中共政权的脆弱与不安。
这篇专题将从 军中反腐名义下的清洗潮、阅兵作为政治表演的工具、以及对政权长远稳定的冲击 三大面向,全面分析中共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一、军中将领接连落马:反腐还是清洗?
自2023年以来,中共军中高层人事持续震荡。火箭军、装备发展部乃至战略支持部队,都传出大批将领遭查,部分人士甚至在短短数月内消失于公众视野。这些将领有的掌握战略导弹、有的主管军备采购,理应是「最核心」的单位。
例如,多名前火箭军司令与政委被撤换,装备发展部领导层全线更动,甚至与航天、核工相关的将领也遭调查。这些事件不仅打击了军中士气,也使外界质疑,中共军队是否早已在贪腐、内斗与虚假汇报中失去了战力。
习近平名义上以「反腐」清理军中,但实际上,反腐更像是一场「忠诚测试」。军中若有任何「非习派」色彩,或与其他派系有关联者,几乎无一幸免。这不仅削弱了军队的专业性,也加剧了军队高层的恐惧氛围。
二、阅兵:外强中干的政治表演
就在将领大规模下马、军内人心惶惶之际,习近平却不断透过高调的阅兵仪式「押阵」,向外界展示「党指挥枪」的绝对控制力。
阅兵是中共最常用的政治秀舞台。从天安门广场到西部沙场,整齐划一的方阵、钢铁轰鸣的武器,以及习近平居高临下的检阅身影,意在营造「军队忠于领袖」的形象。然而,这种浮夸表象掩盖不了内部真实的裂痕:
· 武器可靠性受质疑:多款展示的导弹被专家怀疑存在「外壳工程」,缺乏实战可信度。
· 士兵与基层困境:过度重视表演与排场,导致基层士兵疲于奔命,训练沦为作秀。
· 阅兵频率过高:阅兵不再是「国之大典」,而成为政权稳定性动摇时的「止痛药」。
在国际媒体眼中,阅兵反而成为北京「越想掩盖,越显脆弱」的象征。
三、政权不稳定的结构性隐忧
从政治角度来看,频繁的军中清洗与表演式阅兵,反映了中共政权内部三大不稳定性:
1. 权力过度集中
习近平自上任以来推动「军委主席负责制」,几乎将所有军事决策集中在自己手中。这固然能短期内巩固地位,但长期却导致制度性空洞化,缺乏制衡与专业决策。
2. 军队专业性被削弱
将领更多看重「政治忠诚」而非「军事能力」。这使军队失去创新与应变能力,腐败也因此更容易滋生。
3. 内外压力交织
国际上,美国与周边国家加强军事联盟;国内,经济下行与民众信心低落。习近平必须倚靠阅兵等「硬实力表演」来维系政权形象,却无法真正化解结构性矛盾。
四、阅兵政治秀的象征意义
从历史经验来看,当一个政权过度依赖阅兵、游行或大规模集会来展示「强大」,往往意味着内部信心不足。
习近平的阅兵政治秀,本质上不是在告诉世界「我们有多强」,而是在对内部宣示「谁敢不忠诚,谁就是下个被清洗的对象」。这种恐惧政治,固然能短期维持统治,但长期却会加速政权走向僵化与孤立。
五、结语:动荡中的「铁幕幻象」
表面上,阅兵场上的方阵整齐划一,彷佛展现出一个「强大、稳固」的中国。但专题回顾后可以看到,阅兵背后隐藏的是军队大规模清洗的血腥现实,以及习近平对权力不安全感的外化。
中共政权的不稳定性,正体现在这种「越是高调展示,就越暴露内部不安」的矛盾之中。阅兵或许能暂时转移视线,但无法掩盖一个事实:一个缺乏信任、制度与专业的政权,即使军装再整齐,最终也难逃动荡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