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房地产不景气,水泥业近年陷入内卷困境,价格下跌,利润暴跌,今年7月的水泥产量降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生产过剩之下,中国水泥7月份外销暴增。
8月15日,中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水泥产量为1.46亿吨,同比下降5.6%;1—7月水泥产量为9.58亿吨,同比下降4.5%。
彭博社分析中共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指,在房地产危机悬而未决,基础设施建设乏力的背景下,中国7月的水泥产量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报导认为,很少有商品能比不起眼的水泥更好地展现中国经济现状,其产量下滑表明,在经历了上个十年的狂热之后,中国的建筑业已经显著放缓。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水泥比钢铁等更受关注的行业更能反映中国的「旧经济」,因为它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且几乎完全依赖建筑业。
该报导分析水泥产量的下跌原因,一是天气是拖累因素,因为热浪和强降雨影响了建筑活动。二是水泥生产商被政府要求缩减产能,以更好地匹配一些内部改革的需求。然而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危机尚未解决,以及基础建设活动不温不火。
中共国家统计局8月15日发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继续下滑,工业活动、投资和零售额均不及预期。钢铁产量创下2017年以来同期新低,房地产投资录得202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人民币贷款也出现20年来的首次萎缩。
房地产7月零售销售同比(比去年7月)小幅增长3.7%,低于市场预期的4.6%,环比(比上个月)增幅是今年新低。中国前100家房企的新房销售连续两个月同比跌幅超过20%。
美国财扩房地产投资公司总裁蒋品超对大纪元表示,中国的房地产很难提振起来。因为经济发展处于萎缩状态,人们都不买房子,没有买房子,自然不会建房子,水泥作为建筑的最基本的材料之一,还有其它的建材像木制的材料,还有家电等行业,都会相继萎缩。「整个房地产行业,以及其上游和下游的行业,都处于一种萎缩状态。」
彭博社认为,水泥本身的出口量并不大,而过剩的混凝土无法像过剩的太阳能电池板或汽车那样运往海外。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不过,中共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中国出口水泥及水泥熟料101万吨,同比增长117.4%;1—7月累计出口516万吨,同比增长60.3%。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水泥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柬埔寨、菲律宾和蒙古是主要的出口目的地。
时事评论员李林一对大纪元表示,中国水泥7月产量是十几年最低,但出口大增,说明企业将存货大量对外低价倾销以解困,利润不大。实际上也是在前些年扎堆扩大生产之后造成过剩的老问题。
中国白色硅酸盐水泥生产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包括冀东水泥、玉兔新材、银杉股份、华新水泥、中材集团等。银杉股份为中国白色硅酸盐水泥龙头企业。
「界面新闻」今年7月报导,中国水泥行业正陷入内卷困局。近年来,水泥行业内卷现象逐渐加剧。2024上半年,国内水泥行业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首次全行业亏损,共计亏损12亿元(人民币,下同)。2024年整年来看,全行业利润260亿元左右,较2023年下降16%。与行业利润高峰期2019年相比,市场需求下降22.34%,但利润总额暴跌86%,还不如当年的一个零头。
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今年8月13日消息称,江西省预拌混凝土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根据该省2024年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报告,2024年全省预拌混凝土产量同比骤降22.8%,产能利用率仅18.4%,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2%,混凝土销售价与综合成本价差进一步缩小,企业经营利润空间几近消失。
从1990年到2014年,中国水泥年产量逐年增长,用于全国各地的基建和大规模房地产建设。而水泥产量的峰值可以追溯到2020年5月,当时房地产危机尚未爆发。
数据显示,由于房地产一度火热,2015—2021年,中国水泥行业的营收规模总体增长。2021年达到峰值的10,754亿元,但2022年大幅下滑至8885.1亿元。中国国内水泥市场均价也自2022年起持续走低。2022年—2024年全国水泥均价分别是425.86元/吨、394.25元/吨、384元/吨,2023—2024年均价同比降幅分别达8%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