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3日訊】(張鐘元採訪報導)每年長江流域七八月份是防汛關鍵期,但今年長江流域的降水呈現偏枯的態勢。日前,中共水利部長江委員會發布通報稱,今年長江流域「七下八上」(即7月下半旬至8月上半旬),呈現「旱澇交織,旱重於澇」的特點,「兩湖」(即洞庭湖、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並聲稱抗旱保供壓力山大。
據中共官媒澎湃新聞報導,7月18日長江中下游幹流主要控制站水位較歷史同期均值低3至4米,中下游河湖槽蓄水量明顯偏少,流域降雨來水呈偏枯態勢。
長江委水旱災害防禦局、抗旱與減災處二級調研員陳新國也對陸媒表示,長江中下游「出梅」後降雨偏少,長江中下游及「兩湖」水位持續下降。並在長江中下游主要控制站確定旱警水位,當水位低於旱警水位時,長江中下游幹流沿線及兩湖地區城市用水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因此,長江委發布信息稱,7月中旬,調度長江上游水庫群約維持120億立方米的抗旱水量儲備水。120億立方米的儲備水中,三峽水庫80億至90億立方米,金沙江中游梯級有近10億立方米,金沙江下游梯級有約20億立方米,岷江、嘉陵江、烏江梯級水庫也儲備一定抗旱水量。
曾參加三峽水利工程施工的陸宇(化名)對表示,「中共搞什麼都是一窩蜂,說是建三峽大壩發電,結果在長江流域建立了5萬多座水庫,很多都是就地取材,山上的樹木亂砍濫伐,地表植被破壞嚴重。」
「自然儲水能力減弱,稍有大暴雨就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山體滑坡或山洪,下雨大時水庫泄洪,下游民眾會受到洪澇災害。乾旱時水庫不放水,使長江下游流域水位降低,湖水接近乾枯。」
長江流域汛期反枯近年時有發生 2022年嚴重枯水
長江委專家稱,近年來長江流域汛期反枯時有發生,在歷史上也出現過,但無法研判目前長江流域汛期出現旱情呈趨勢性特徵。並稱,長江中下游及「兩湖」水位仍在持續下降,長江上游水庫的抗旱「儲備水」維持約120億立方米,與中游水庫群所蓄水量聯合調度,可基本保障流域供水安全。
長江委水文局預報中心副主任李玉榮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近年來,華北、東北等地出現破紀錄暴雨,而長江流域在汛期出現反枯現象,尤其是2022年出現流域性嚴重枯水。
長江流域水位2022年下降,曾發生流域性嚴重枯水,7月至10月累計降雨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
2022年8月18日,長江鄂州段水位下降,突破157年最低,屹立於江水中擁有700年歷史的「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也露出真容,觀音閣下方礁石地基裸露。
據鄂州文物部門公布資料,觀音閣始建於元朝(1345年),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常年處於關閉狀態。觀音閣內有一亭三殿二樓,總面積三百多平方米,內部布局精巧,是典型的江南民間建築藝術特色,集儒、釋、道三教文化於一體,故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閣」。
2022年9月6日,鄱陽湖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發布枯水藍色預警,受雨水少及長江幹流水位偏低影響,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6日8時鄱陽湖星子站水位7.99米,已進入極枯水期。刷新了鄱陽湖最早進入極枯水期的紀錄,比2019年11月30日創造的紀錄提前85天。
2023年1月31日,由於長江水位持續下降,重慶南濱路江邊驚現巨型石刻——一個游泳狀的母親,和11個在其身邊的孩子。石刻的名字被暫定名「長江.母親的歌謠」,石刻長度為63.87米,寓意長江的6387公里。母親的形象代表長江,11個小孩代表長江沿線的11個省市。
今年4月14日,由於長江水位持續下降,重慶長江江灘上驚現巨型石刻百子雕刻圖。
「今年乾旱更為嚴重,中共官方聲稱已經備足抗旱儲備水,現在百姓都學聰明了,都拿官方的話反著聼,很多百姓都買水儲備,可這又能儲存多少呢?中共就是這樣,自己做錯了讓百姓買單。」陸宇說。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近年來,長江流域水位下降,重慶江灘上驚現巨型石刻百子雕刻圖,700年歷史的觀音閣下方礁石地基裸露。(網頁截圖)
Previous Article【紀元焦點】假救護車設陷阱 大陸器官移植黑幕
Next Article 經濟寒冬生存最重要 中國大廠紛紛精簡架構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