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国家安全部近日连续发布两则通报,分别涉及「海景房直播泄露军港动态」与「中学网络遭境外攻击」,宣称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并称已处置相关人员。然而,两份通报均未披露具体时间、地点、涉事人员及事件经过,内容模糊笼统,令外界难以评估事件的真实性。
据大纪元统计,今年1至7月上旬,中共安全部至少发布10次类似的反间谍或安全警示,引发网民讽刺安全部「越来越像宣传部」。
7月5日,中共情报部门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通报,一名房地产商户在「两个半月内数十次直播中」,曝光多艘军舰动态。但通报并未交代具体地点、涉事商户身分、所用平台名称或泄密内容。
有网民认为,发布这种高度概括的信息,缺乏透明度与公信力,使外界难以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及官方处置的合理性。
广西某高校网络研究员卢志强(化名)7月8日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认为,中共官方关闭微信视频号评论区的做法,显示当局对信息控制高度敏感,甚至不惜牺牲公众的讨论空间。「中共这种做法不仅阻碍社会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真实反馈,也削弱了公民在信息社会中应有的表达权利。而且,我认为他们有编故事的成分。」
卢志强补充说,近年来,中共安全部门经常发布一些真假难辨的警示通报。「像这次所谓『海景房直播泄露军港』,听起来颇为荒诞。如今外国军用卫星对地拍摄精度已可达一米以内,一名市民从窗户望出去又能看到什么?我看到评论区被他们关闭了,其实这是怕网民戳穿其中漏洞,怕被质疑罢了。」
7月7日,中共国家安全部又通过微信视频号发布视频称,发现某境外反华敌对组织利用境外网络作为跳板,试图入侵某中学的网络广播系统,并篡改播报内容。视频中一名虚拟警察称该组织发动了大规模、高频率、不间断的攻击。但官方依然未披露攻击手法、受害学校名称、防护效果,事件真实性难以证实,评论区也照例被关闭。
北京独立网络评论人计光远(化名)受访时说,2023年7月1日《反间谍法》正式实施,当局在民间掀起一轮「全民反间谍」宣传攻势,鼓励举报境外间谍,并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拘捕外企人员,其真正目的更多是出于政治宣传。
「2023年之后,(中共当局)抓了不少所谓日本间谍、韩国间谍,导致哪些在中国运作的咨询企业关闭,目的不过是强化政治宣传与民间警觉,营造『外国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氛围,借此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他说。
计光远指出,今年以来,中共国安部持续发布「反间谍」「反渗透」相关通报,实质上是在制造普通民众与西方社会的对立。「例如中国新年期间,官方提醒游客如遇境外执法机关『拉拢』应拒绝合作,不签任何文件,甚至呼吁联系中共使领馆。类似提醒更像是一种对外界的『敌意预设』。」
记者查阅中共国安部微信、微博公众号纪录,自1月至7月上旬,已发布至少10次安全警示:1月7日:提醒境外间谍可能伪装身分在网络上物色渗透目标;1月16日:称公职人员、科研机构员工及高校师生是重点「围猎对象」;1月18日:警示境外间谍通过恶意链接、二维码或伪装应用植入木马程序;1月22日:针对中国新年出境游客发布安全提示;
2月5日:中国新年假期结束后提醒返岗者妥善处理涉密文件;4月25日:称部分单位远程运维端口未加防护,导致遭渗透;5月6日:在智能家居普及背景下,提醒设备可能被监听或远程操控;5月19日:警告某些自媒体以「反间谍突破」为由炒作信息,背后或为批量账号运营;7月上旬再发两则「国家安全预警」。
此外,去年8月至12月,中共安全部也陆续发布通报称,境外间谍机关通过社交平台、水军炒作、闲置设备攻击、众包窃密等方式对中国构成威胁。
有网民讽刺称,中共国家安全机关原本是秘密战线机构,如今却频频出现在公众舆论场中,俨然变身为「国家安全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