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5年05月10日訊】今日焦點:美中會談將啟,川普首次暗示,或將關稅降至80%;賴清德籲合作抵抗侵略,批習篡改抗戰歷史;大陸經濟風暴衝擊體制,多地公務員遭遇欠薪潮。
美中會談將啟 川普首次暗示 或將關稅降至80%
本週末5月10日,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貿易代表傑米森‧格里爾(Jamieson Greer),將與中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瑞士展開會談。這場會談被外界視為緩解美中貿易緊張局勢的第一步。
談判前夕,美國總統川普在社交媒體「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發文呼籲,中共應向美國開放市場。他指出,開放市場對中方有利,封鎖市場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了。
另外,川普還暗示可能會下調對中國的關稅。他在另一則貼文中寫道,對中國徵收80%的關稅似乎合適,這取決於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的決定。
在此之前,川普雖幾次表示,可以考慮降低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但他從沒有提起關稅的具體降幅。
目前,美國對中國加徵的關稅是145%,中方對美國加徵的關稅是125%。川普曾明確表示,如此高的關稅等於切斷了兩國之間的貿易。
美國白宮方面傳遞出來的信號也較為積極。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凱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在會談的前一天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從目前來看,美中會談前的跡象是積極的。他說,「我們看到了極度的尊重,雙方都得到了尊重。我們看到了融洽的氣氛,也看到了積極發展的雛形。」
哈塞特還稱,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在啟程去瑞士前,曾與他進行了深入交流。他可以感受到美方對此次會談的高度重視。
雖然目前外界對美中談判是否能立刻達成協議還持觀望態度,但路透社報導,川普團隊中的一些專家認為,即便兩國達成協議,美國對華關稅也不會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史蒂芬‧米蘭(Stephen Ira Miran)認為,川普正在打造一套新的貿易模式。他指出,提高關稅雖然可能會帶來短期的市場波動,但從長遠來看,卻是能幫助美國的經濟。根據他的研究,美國的「最優關稅」可能在20%左右,這將有助於政府每年增加數千億美元的財政收入,還有利於國內減稅,等於變相增加家庭收入,從而刺激經濟增長。
不過,米蘭認為的最優關稅是在他到白宮任職之前發布的研究成果,與美國現行政策無關。即使如此,這一成果還是引發不少關注。
川普的另一位顧問,貿易與製造業高級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就對「最優關稅」這一概念表達支持。他說,這清楚地表明,大國可以通過徵收關稅來改善自己的貿易條件。
另外,曾因成功預測2008年金融危機而名聲大噪的,著名經濟學家努里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稱,他之前曾與米蘭共事,也參與了相關研究。據他預測,美國對大多數貿易夥伴的關稅最終會穩定在10%左右,而對中國的關稅則有可能定在60%左右。
至於美中談判能否順利進行,兩國能將關稅談到什麼程度,我們將拭目以待。
賴清德籲合作抵抗侵略 批習篡改抗戰歷史
今年,台灣首次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活動。5月8日,總統賴清德出席會議。他在致詞中指出,紀念歐戰勝利有三項重要的意義,追求真正的和平,有賴守護自由民主的決心和努力,更要透過實力和團結來完成。
賴清德稱,唯有自由和民主,才能真正帶來國家的發展,唯有尊重人性尊嚴,才能成為受到敬重的國家;以及記取歷史教訓,珍視和平,就不能對侵略行為掉以輕心。
台灣與歐洲正共同面對新極權集團的威脅,全世界熱愛自由的人們與國家此時此刻務必要一起合作,讓侵略者的野心毫無可乘之機。相信只要通力合作,一定可以用實力帶來恆久且真確的和平;只要團結一致,一定可以用自由照亮廣大且無垠的世界;只要堅守立場,絕對可以守護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賴以為生的家園以及所有熱愛自由民主的人們。
歐盟駐台代表谷力哲在致詞時表示,「紀念的意義,在於誠實且不加扭曲地回顧過去。事實是,戰爭爆發肇因於德國威瑪共和國的民主體制過於脆弱,未能阻止具侵略性且專制的納粹政權崛起,而該政權最終潰敗,是美國、英國、蘇聯、法國及全體盟軍共同努力與犧牲的成果。」他呼籲民眾正視史實,強調「我們有責任不讓歷史重演」。
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包瓊郁(Ruth Bradley-Jones)致詞稱,「今日我們所擁有的自由與民主,奠基於無數先烈為和平所作出的犧牲與奮鬥。正是這段歷史,促成了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
她說,「這一切源自對正義的堅定信念、不懈的決心與團結的力量。我們肩負著對過去與未來世代的責任,持續守護我們共同擁有並珍視的核心價值。」
值得關注的是,中共黨魁習近平於日前趕赴俄國,準備參加俄國為紀念「歐戰勝利日」舉辦的閱兵活動。
習近平於5月7日抵達俄國,並於當天在俄媒發表文章《以史為鑑共創未來》。文中稱,「中國人民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從而取得抗戰勝利」。
由於文章嚴重扭曲史實,中華民國外交部、及陸委會予以駁斥與譴責,並強調「抗日戰爭是在中華民國的領導下,才取得勝利的事實」。
中華民國外交部在新聞稿稱,習近平在《俄羅斯報》發表的題為「以史為鑒共創未來」的署名文章,扭曲《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史實與法理事實,顛倒是非、悖離事實,外交部對此惡意矇蔽並誤導國際視聽、企圖消滅中華民國主權的行徑表達高度不滿與強烈譴責。
1943年《開羅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等具國際法效力文件均確認了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主權,而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尚不存在,何來所謂「都確認了中共對台灣的主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既未參與二戰的對日作戰,也未受邀參與《舊金山和約》,自然更沒有資格主張「戰後秩序的一部分」。
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地位歸屬,已由《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伏文書》、《舊金山和約》及1952年《中日和約》一系列法律文件獲得法律上的解決,而無論《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伏文書》、《舊金山和約》及《中日和約》均源自於《開羅宣言》載明的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台列嶼)應歸還中華民國的法律義務的實踐。
另外,聯大第2758號決議全文既未提及台灣,當然也不可能聲明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在法理上更未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代表台灣及台灣人民。
中共政府對該決議的曲解,不僅無視歷史事實,也違反國際法原則。中共及其領導人持續誤導國際社會接受中共所謂的「一中原則」,並謬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及授權中共在聯合國體系代表台灣,均是圖謀從法理上消滅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國家的客觀事實,以及抹殺台灣爭取參與聯合國體系的正當權利。
對於中共一再扭曲史實並錯誤詮釋該決議、企圖改變兩岸互不隸屬現狀的意圖,國際社會應予以譴責。
另外,中華民國外交部強調,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從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民主台灣與專制中共互不隸屬是當前台海現狀,也是國際長期公認的客觀事實。唯有台灣的民選政府才有權在聯合國體系等國際場域代表台灣2,350萬人民,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置喙。
中華民國陸委會表示,中華民國政府與全體軍民在抗日戰爭中付出無數犧牲奉獻,共同反侵略、護家園,最終取得抗戰勝利,對二戰的成功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中共僅藉機擴張、鞏固共產勢力,對抗戰並無實質貢獻,更遑論「領導」抗戰。另外,台灣在歷史、國際法及兩岸現實上從未有一日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從來都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兩岸互不隸屬」才是國際社會普遍認知的台海現狀與事實。
大陸經濟風暴衝擊體制 多地公務員遭遇欠薪潮
中國經濟下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持續下滑,不僅各行各業在減薪、裁員,就連被視為「鐵飯碗」的公務員和教師也不例外。
有知情人反映,河南、山東、廣東等地的公務員和教師們的薪資被縮減到只剩「基本工資」,包括津貼、補貼等福利全部被取消。更讓他們不能接受的是,就連「基本工資」也不能按時發放,延遲發薪幾乎成為常態。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河南退休教師賈靈敏說,之所以出現欠薪情況,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財政緊張。自去年開始,就有公務員抱怨他們各種補助都沒有了,現在只剩下基本工資。她說,通常來說,基層公務員的月薪大約在5千元(人民幣,下同)左右,福利取消後,大約在3千左右。
山東居民李霞證實,當地不僅教師被拖欠工資,就連公務員也難以倖免,很多鄉鎮欠薪的情況都比較嚴重。有的地區延遲發放工資,大約會往後拖十天、半個月。以前,鄉鎮及居委會一級的基層公務員月薪大約是5千元,但現在只能拿到3、4千元。聽上級的意思是,少發一點工資,延遲一點發薪水的時間,還能多挺一段時間。
李霞補充,這種現象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從去年就開始了。
在廣東從事建築行業的張誠稱,別說民企了,就連國企,拖欠工資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就已經司空見慣了。早年經濟還不是這麼差的時候,就有拖欠教師工資的,現在經濟這麼差,這種現象只會多,不會少。
張誠稱,他在稅務系統工作的朋友說,他們現在的收入,還比不上三十年前。為了增加收入,地方政府也是拚了,近期各地政府進行的所謂「遠洋捕撈」、「紀委捕撈」等行動,就是為了解決財政困難而採取的「特殊措施」。
其實早在幾年前,公務員的飯碗就不那麼穩了。早在2018年,公務員的工資還都在按時上漲。但到了2020年,很多地區就不再給公務員漲薪了。
自2022年起,大陸多個地區就傳出公務員被降薪的消息。最先傳出相關消息的,是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南沿海省份。很快,中西部省份也傳出類似的消息。公務員降薪似乎已經成為常態。
為了緩解財政危機,2022年,山西、青海、內蒙古、湖南等省份宣布推進所謂人口小縣精簡機構改革。
從2023年3月起,中共政府機構及事業單位開始清退各類編外人員,衛生、教育部門成為主要對象,也涉及輔警和城管等。
隨著時間的推進,情況進一步惡化。到了2024年,一些中西部省份甚至傳出,連國家維穩「機器」公安警察的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2024年年末,有傳言稱,為了提振內需,北京當局決定給公務員漲薪。當時就有專家稱,現在,地方政府負債率過高、財政收入不足,這一問題不解決,另說漲薪了,很可能會不斷降薪,甚至會縮減編制。
——《佳音時刻》製作組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