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訊】(記者程木蘭、駱亞採訪報導)2025年4月,美中貿易戰急遽升溫。以「全球小商品之都」聞名的浙江義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高達245%的美國懲罰性關稅,讓原本大量依賴美國市場的義烏商家舉步維艱。
許多業者正透過拆解商品、調整報關方式,試圖規避關稅;同時,社交媒體與AI直播成為他們開拓新市場的新嘗試。分析認為,在看似靈活應對的背後,卻是日益嚴峻的經營困境與全球供應鏈重組帶來的深層挑戰。
「美國不買 我給歐盟」——商戶信心背後的現實挑戰
日前義烏一位女企業主接受CNN採訪,她語帶堅定地表示:「美國要買就來拿,不要我給歐盟。」這句話一度在國內媒體間熱傳,被視為中小企業對美方制裁的硬氣回應。
熟悉國際貿易的台灣南華大學教授孫國祥對此表示,這類宣示性發言更多屬於「策略性表態」,實際上,要將美國市場損失完全轉向歐盟並不現實。
他分析,儘管2024年義烏對「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達4,133.4億元人民幣,年增18.2%;2025年第一季度對歐盟的進出口也增長16.5%,顯示出義烏市場的多元化趨勢,但這並不能掩蓋歐美市場在體量與消費能力上的落差。
「歐盟市場門檻高、標準嚴,還有語言與文化障礙,加上物流與成本問題,並非說轉就能轉。」孫國祥說道。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則直接指出:「這是典型內宣策略,因為義烏很多工廠主營商品是賣給美國的,現在面對美國的245%關稅,當然非常受傷。」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歐盟或新興市場真如商戶所說那般好做,「他們早就轉向,不會等到今天才想出辦法。」換言之,現實與表態之間,存在巨大落差。
圖為2025年4月11日,浙江省義烏市一家專門生產太陽能塑料玩具的工廠貨架上擺放著印有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肖像的產品。與製造業強省浙江省的無數其它公司一樣,該公司的產品主要面向出口,而關稅戰給這一行業帶來了新的威脅。(Adek Berry/AFP via Getty Images)
義烏試圖「破解關稅」:拆件報關、合同切割 專家:潛藏風險
面對居高不下的關稅,義烏商戶展現了極高的創造力與應變能力。據媒體報導與商戶在視頻中自述,許多產品被拆分為零件分別報關,藉此減少整體稅額。
例如,一件原本價值150元人民幣的衣服,成本為100元。受100%關稅影響,本應支付150元的稅負,導致虧損。但商戶透過合同拆分,將售價切割為75元專利費、45元服務費與30元物料費,稅賦僅對30元部分徵收,大幅降低成本。
類似手法在各行業層出不窮。玩具車被拆為車輪、馬達、車體與說明書分別報關;佛山陶瓷廠將陶瓷杯拆成杯底與燒製服務兩部分申報,將稅率從25%壓至9%;深圳某廠商將石磨床細分為原木、雕刻費、設置服務等,透過知識產權分類報關,稅率由60%降低至8%。中山燈具廠更是連螺絲都單獨包裝,企圖壓縮整體稅賦。
對此,葉耀元表示,這類操作雖然靈活,但潛藏極大風險。他說:「如果缺乏專利證明或真實服務紀錄,海關一旦認定為虛假申報,不僅補稅,還可能面臨數倍罰款。」他強調,這些變通手法雖可短期避稅,但增加物流、人工與管理成本,並非長久之計。
AI多語直播銷售 義烏欲進入非美市場 分析:銷售有限
在嚴苛環境中,義烏商戶試圖挽救局面的途徑之一,是全面擁抱數字行銷工具。許多商戶開始利用AI語音翻譯與多語種直播技術,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向海外客戶推銷商品。
這類技術手段的應用,確實突破了以往語言與銷售管道的瓶頸,使許多中小商戶得以獨立拓展國際市場。對此,孫國祥指出:「AI直播是打破語言障礙的有效工具,但仍需仰賴產品品質、物流能力與客戶需求。」
然而,問題仍在於全球市場無法短期內提供與美國相同的需求規模。葉耀元直言:「如果你過去一年賣給美國100噸商品,現在靠直播頂多能賣出10噸,其餘90噸怎麼辦?」
美國封堵「洗產地」:從墨西哥到FBI追蹤
過去,許多中國廠商將產品零件運至墨西哥或越南等第三國組裝,再以「非中國產地」名義出口至美國,以避開關稅。但葉耀元指出,美國早已針對此類「洗產地」行為加強監管。
「FBI與海關已加強對第三地進口零件的追蹤。」葉耀元直言,美國並非無法辨識這些操作,「尤其現在AI技術進步,美方可以翻譯影片、識別內容,那些以為可以通過社群媒體隱蔽操作的商戶,其實早就被看光光了。」
為避免美國再祭出高額關稅,東南亞多個國家開始採取措施。例如,越南貿易部已經下令嚴打轉口商品「洗產地」,並加強對出口美國貨物的原產地審查,重罰違規企業。這項命令已於4月15日生效。
葉耀元認為,這場貿易戰已從單純經濟手段延伸至政策與科技全面戰,「這不是一場你能靠聰明小動作就能逃掉的遊戲。」
義烏商戶所抱持「聖誕論」成立?國際買家在尋穩定供應鏈
部分義烏商戶的說法強調,聖誕節時期,美國離不開中國製的裝飾與衣物產品。但葉耀元一語戳破幻想:「你不做,美國會找越南、馬來西亞、甚至印度做。」
他提醒,商戶若仍抱持「市場離不開中國」的迷思,只會加速被國際買家取代。「真正受傷的不是美國消費者,而是中國的中小企業與打工者。」
葉耀元補充說,早年中國的製造技術很多源自台灣,台商早已在東南亞多地布局。當中國商品變得昂貴或風險增加時,國際買家自然會轉向更穩定的供應鏈,而中國商戶逐漸地被全球市場邊緣化。
義烏能否突圍?根本困境仍未解
面對這些變通策略的短期成效與長期風險,葉耀元指出,義烏商戶的出路並不樂觀。無論是技術導向的直播銷售,還是法律邊緣的拆單與轉口,最終都無法迴避的核心問題是:中國產能過剩,而市場無法有效接收。
他分析,美國此番制裁並非單一貿易手段,而是長期戰略脫鉤。「這是一場冷戰式的產業重組,世界正分裂成親美與親中兩條供應鏈。」
「真正受到傷害的,是中國基層民眾。他們靠出口維生,現在出不了貨,就沒有收入;而美國消費者頂多是短期缺貨,並不虧錢。」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YIWU, CHINA - DECEMBER 9: (CHINA OUT) Inflatable Santa and snowmen are displayed for sale in a Christmas ornament stall of Yiwu International Trade City, the largest wholesale market in the world, on December 9, 2006 in Yiwu of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ccording to Yang Dabiao, secretary-general with the Zhejiang Yiwu Artware Industry Association, more than 600 manufacturers of Christmas goods are nestling in Yiwu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s, and about 80 percent of China's exports of Christmas products come from Yiwu. It is estimated more than 8,000 businessmen from about 170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are living in this county-level city for business, and up to 200,000 foreign businessmen come here each year, making bulk buys of small commodities to sell all over the world. (Photo by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川普關稅重錘下,中國聖誕節裝飾品生產商面臨困境。圖爲2006年12月9日,位於浙江金華的義烏國際商貿城的聖誕飾品攤位展示充氣聖誕老人與雪人。(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分析:川普關稅衝擊下 中共刺激內需難實現
Next Article 光大銀行客戶經理詐騙近億 超六成打賞主播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