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0日訊】(記者鍾元台灣報導)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等多個單位19日共同舉辦座談會,就「從冷戰到數位戰爭:民主國家如何因應極權國家的資訊戰」議題,邀請學者專家與會分析。
主持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表示,「資訊戰一直存在,極權國家對民主台灣的威脅也從不間斷,而我們應該知己知彼,才能贏得這場技術日新月異的戰爭。」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指出,資訊戰已成為現代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作為高度數位化的社會,必須嚴肅看待這場無聲卻致命的攻擊。她以2008年俄羅斯對喬治亞發動的混合戰為例,說明當敵對勢力發動攻擊時,不再僅依靠傳統軍事手段,而是透過網路戰、假資訊戰與心理戰,使對手在開戰前就陷入癱瘓。
郭玫岑進一步分析,俄烏戰爭期間大量假訊息流竄,例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已逃離國家」等錯誤資訊,不僅試圖影響國際輿論,更意圖削弱烏克蘭人民的士氣。她提醒,若類似資訊戰手法應用於台海局勢,將對台灣社會穩定與國際支持構成嚴峻挑戰。
此外,活動也討論了假新聞、社群媒體帶風向與Deepfake技術對民主社會的侵蝕。郭玫岑表示,資訊戰不僅發生在戰爭期間,更長期滲透至日常生活,影響民眾對政治、媒體與社會議題的認知。因此,提升媒體素養、強化數位防禦能力,已成為每位台灣公民的必修課題。
台灣民主實驗室資深分析師余任晴解釋,資訊戰可分為硬體和軟體兩個層面,硬體層面如駭客攻擊、頻譜干擾等,而認知作戰就是一種常見的軟體資訊戰。認知作戰可對應共軍的「輿論戰」,就是透過媒體和社交平台傳播以假亂真、真假難辯的訊息,影響台灣民眾對政府、特定個人以及民主價值的認知。
余任晴直言,中共和俄羅斯利用網軍、假信息、深偽技術(deepfake)等工具,對民主國家發動認知作戰。他們不僅試圖塑造國際輿論,更挑撥民主國家的社會矛盾,削弱人民對政府與媒體的信任,使得資訊戰的規模與影響力遠超過以往。
余任晴建議,「我們應強化媒體素養,並由政府部門建立對抗境外資訊操弄的分享平台,與其它民主國家聯手對抗資訊戰。」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務主任何蕙安表示,資訊戰相當全面且愈來愈細緻,對抗錯誤資訊時,不能只公布事實查核報告和結果,而是跟Meta、Google等社群平台,以及其它國家的事實查核中心串連合作,互相學習,共同快速迎擊資訊戰。
台灣智庫研究員陳璽安補充,資訊戰的軟硬體混合模式曾在台灣選舉出現。當時某媒體網站的後台遭受駭客攻擊,散發台南某投開票所發生隨機砍人事件的假新聞,意圖製造混亂,影響投票意願。
陳璽安分析,不同獨裁國家散布的假訊息論述有類似性,例如俄羅斯會從模糊的歷史情結著手,製造類似「自古以來不可分割領土」的言論來合理化入侵烏克蘭的行動,值得大家參考研究,民主國家間也可彼此借鏡與合作。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資訊戰的反攻」「包裝為評論的假訊息」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責任編輯:葉紫微#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2025年2月19日,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等多個單位共同舉辦座談會,由左至右為台灣民主實驗室資深分析師余任晴、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務主任何蕙安、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台灣公共策益提供)
Previous Article越反越腐 大陸去年涉貪遭起訴人數增近四成
Next Article 少女抗性侵逃跑落水被滅口 嫌犯被判死緩惹議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