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7日訊】(記者寧海鐘、駱亞報導)緊跟美國之後,部分歐洲高校對前來就讀部分工程專業和領域的中國學生學者設置限制。而在西方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的中國學生,回國面臨不受歡迎的困境。專家分析,中共在科技方面被動與西方脫鉤,但在人文方面因為政治需要又主動排斥,帶來的影響是與西方世界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和實質對抗。
歐洲警惕中共偷技術
彭博社近日報導,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校長羅伯特-揚‧斯米茨(Robert-Jan Smits)透露,美國駐荷蘭大使曾就該校中國留學生數量「偏多」提出「關切」,校方被告知要「小心對待中國學生」。他表示,該校在允許學生接觸該國頂尖敏感芯片技術方面非常謹慎。
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校距離全球最大的先進芯片製造設備供應商阿斯麥(ASML)的全球總部約8公里,雙方科研合作十分密切。
根據斯米茨的說法,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已經針對中國留學生實施了一些限制措施。他稱,「我們不希望我們皇冠上的寶石被盜」。
2024年3月27日,荷蘭科技巨頭阿斯麥(ASML)設備集裝箱一瞥。該公司可生產最先進的光刻機,為半導體行業提供芯片製造設備。(Rob Engelaar/ANP/AFP via Getty Images)
荷蘭目前正處於中美科技戰的中心。自2019年,美國要求荷蘭政府停止允許向中國出口極紫外光刻(EUV)光刻設備。
荷蘭情報與安全總局(AIVD)2023年4月曾警告稱,荷蘭的大學是間諜活動的「誘人目標」,中共是最大的威脅。路透社報導說,荷蘭大學當時已經開始拒絕接受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CSC)獎學金的中國學生。
美國之音今年8月7日引述一名受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地理學博士的中國博士生表示:受限制的主要是跟產業和軍事關聯密切的工科,特別是跟芯片、AI等有關的那一部分工程技術。其它理工類學科,特別是應用性不強的基礎學科,比方說純粹數學,沒有也不太可能受到什麼影響。
另外,在特定工程領域的准入限制主要針對的是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以及訪問學者、研究員,本科生和授課型碩士生則基本不受影響。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鍾志東博士今年8月7日對表示,歐洲高校對中國學生的特別防範,是中歐科技戰的反映,國為中共一直透過所謂的留學生,在像間諜一樣去歐洲偷取關鍵技術,加上俄烏戰爭中中共支持俄羅斯,所以歐洲對中國的學生學者有不信任感。
美國直接遣返中國赴美理工學生 表態:希望來學文科
美國政府已警告說,美國的尖端技術產業正在成為中共知識產權盜竊和滲透的目標。今年早前,陸續有多名赴美的中國理工科學生,被美方盤查和遣返。
今年6月24日,美國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的活動中表示,出於安全考慮,美國大學正在限制中國學生接觸敏感技術專業。
他表示:「我希望看到更多中國學生來美國學習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而不是粒子物理學。」 (先前報導:美國籲中國人赴美學文科 專家:有兩個好處)
美中問題高級專家、美國邁阿密大學政治學教授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6月底對表示,美國這樣的政策走向可謂「一石兩鳥」,不僅保護了美國的科技產權,而且有助於清理中共對美國妖魔化的洗腦教育,「如果中國學生學習人文學科而非理科,美國就不必那麼擔心科學數據和技術被盜用到中國」。
中華亞太警衛交流協會王智盛博士8月7日對表示,理工科中國留學生和學者赴美受嚴格的限制,其實已經好幾年,主要是防止他們竊取相關的尖端科技機密回中國。因為美國限制,中共就把相關科技的學生和學者轉移到歐洲去,特別荷蘭擁有先進的光雕機科技,但又引起歐洲國家政策緊縮。
北京只願西方理工類高校來中國合作辦學
鑒於美國對中國學生學者獲取芯片技術的限制與日俱增,北京希望能夠從歐洲國家獲得先進技術。上月結束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提出「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
中共教育部與海南省政府2023年4月23日曾聯合發布《境外高等教育機構在海南自由貿易港辦學暫行規定》,要求辦學學科類別限於理、工、農、醫中的一個或多個學科。該規定還包括:中共黨組織負責人進入辦學機構的決策機構;需學習中國憲法、法律、國情等的課程;辦學機構選用境外教材,須按當局選用境外教材的規定;辦學機構按規定展開黨群活動,等等。
2022年12月15日,海南省與德國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獨立辦學項目達成簽約意向,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成為中國境內啟動的首個所謂的「境外高校獨立辦學」項目。
近年中共在教育領域多次重申,學校不得擅自使用未經審查的境外教材,嚴禁培訓機構提供境外教育課程。
在歐洲的中國文科生面臨去留難題
與到歐美學理工科不同,在西方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的少數中國學生發現,中共政府對他們所學的內容抱持日益審慎甚至排斥的態度。
由於中國文科學術環境日趨封閉,在歐洲取得文科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學者面臨去留難題。德國科隆大學一位研究毛時代的漢學教授向美國之音透露,「出於對中國當前政治氛圍的擔憂,我的中國博士生中,很多人希望延畢,推遲歸國的計劃。」
一名正在德語區一所高校攻讀社會科學專業博士的中國留學生,指中國有「學術主體化、朝鮮化」的趨勢。他在受訪時解釋說:「所謂建構自主知識體系,其實就是跟西方在文科學術上脫鉤。」
2022年五四青年節前夕,中共黨魁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要求建設世界一流的中國大學不能「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標準和模式」,強調建構所謂「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數天後,中國人民大學就宣布退出國際大學排名。
中共央廣網同年5月8日證實消息人大退出國際排名時,引用知情人表示,此舉是為「創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維護中國教育主權和文化主權」,云云。
南京大學、蘭州大學也退出了國際大學排名。
習近平上台後,2013年一份俗稱「七不講」的內部意識形態領域通報流傳網絡,重點給文科領域設置了意識形態紅線,要求不得宣揚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公民社會、歷史虛無主義、新聞自由、普世價值等內容。
分析:中共對西方脫鉤的「兩個極端」帶來負面影響
就中共在科技方面被動與西方脫鉤,但在人文方面又主動排斥,專家在分析原因之餘,認為對中國帶來的影響其實是負面的。
鍾志東表示,中共在科技上被迫脫鉤,在人文上面主動排斥。因為科技基本上無關政治,根據過去的經驗,中共可以透過合法和不合法的方式,從西方國家這邊來獲利。但是西方的人文和社會觀,是中共獨裁體制意識形態的最大威脅。「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各搞各的,彼此也互相防範,這就是現在歐美國家和中國,彼此在去風險脫鉤上面所呈現的一個現象。」
他認為中共和西方國家的關係,會隨著這種所謂的去風險和脫鉤,越來越疏離。
王智盛表示,歐美的尖端科技是中共所需要的,他們可以藉此所謂的超英趕美。可是人文社會科學中共是恐懼的,因為人文社會科學勢必會接觸到民主自由和平人權等等的普世價值,學習到這些東西之後,人們會進一步強化反共的意識形態,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中共就處於一種恐懼的狀態。「這剛好是兩個極端。」
王智盛還認為,中共在人文學術上排除西方,是想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封閉話語體系,以滿足中共的統治需要以及和對外對抗,目前看不出有沒有效。但是在科技上被動脫鉤,結果只會讓中國整體的科研發展滯後。
責任編輯:李沐恩#
推薦閱讀:
為何取消ASML光刻機對華出口 荷蘭有話說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Previous Article杭州一護士疑與醫生有染 丈夫自殺 評論區炸鍋
Next Article 中國前7個月發地方債逾4萬億 近半還舊債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