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20届三中全会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但其结论是否能有效解决中国大陆当前的政经与军事发展问题,仍充满疑虑。从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大陆上半年经济没有明显好转,何时苦尽甘来,备受外界关注。
根据大陆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GDP年增4.7%,不仅低于市场预期,也是五季来最小增幅。尽管财新网本月初公布的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51.8,较5月仅上升0.1个百分点,但制造业企业家的乐观情绪明显下降,担心竞争加剧和市场状况转弱。官方公布的数据也不容乐观,第二季供需数据走弱,制造业PMI回落至荣枯线以下,服务业生产指数年增率从第一季的5.5%降至4、5月的3.5%及4.8%,显示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依然存在。
尽管官方推出了一揽子稳增长政策,但在扩大总需求、加速改革开放、重塑激励约束机制、激发民众与企业的积极性及活力方面,尚未展现明显效果。民营企业期盼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道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房地产调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大规模设备更新及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仍需有效落实。
今年上半年GDP年增5%,虽然符合官方5%左右的年度目标,但房地产拖累和地方财政紧张等问题依旧未获根本解决,房地产投资和地方基建投资累计较去年同期持续回落。下半年经济情势充满不确定性,稳地产激励政策能否强劲发力,以及地方财政和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大小,将对未来经济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大陆经济呈现一个诡异现象,即宏观数据向好但民间微观感受背离。官方对未来走势的乐观程度远超过民众和民企。然而,由于民众的名目收入增速较疫情前仍有较大差距,而部分产业降本增效、调降薪资等措施影响消费能力,股市和房市表现低迷也影响了居民的信心和预期。因此,民众普遍压缩不必要的商品消费,房地产则呈现二手房成交优于新房的现象,且二手房价降幅较大,成屋增速显著高于预售屋;另一方面,民众提前还贷现象较为突出,这些都使得消费能力受到压缩。
民间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样艰难,由于有效需求明显不足,美欧又相继对大陆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贸易摩擦压缩了出口增长力。部分产业面临供需失衡问题,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光电产品等“新三样”产业快速扩张,投资高增,但产能扩张过快导致供需失衡加剧,重复投资、内卷式竞争、经营困难等问题益加显著,使得产业投资成长放缓。另一方面,通缩压力仍在,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仅年增0.2%,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则年减0.8%,终端消费不振,对下游产业的利润空间形成挤压。
总体来看,大陆经济离苦尽甘来仍有一段距离。尽管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出诸多积极的财政政策,希望提振经济活力;在房地产政策保供给、促需求方面也不遗余力。然而,经济情势没有显著改观,尚未巩固并增强经济回升的态势。
从短期看,扩大总需求是重中之重,必须加大财政政策力度,以弥补土地出让收入下行及税收减少造成的困境,同时通过债券扩大发行,推动财务支出增速加快。货币政策也要同步跟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准和降息必须果断,以提振消费和企业投资的需求。房地产下行趋势依旧严峻,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多采积极措施,但必须继续优化房地产刺激政策,尽快扭转房地产价格下行预期。与此同时,需从供给方面着手,提供更优质地块,以满足民众对更有发展潜力地段和更高质量商品房的居住与投资需求。
从中长期看,救急之余必须配合救穷,需抓住机会进行更深远的改革。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上级政府应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减轻下级地方政府的负担。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加快进行,同时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上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强化。最根本的是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继续松绑,提供科学研究单位更大自主空间,赋予科学家更大的决策权和经济激励。然而,在当前政治环境下,这些建议能否被采纳,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