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1日訊】(專題部記者徐亦揚採訪報導)近日,中共六個部委共同發布文件,宣稱要嚴打資本市場財務造假。同時,中共還修改了《會計法》,聲稱要「加大對會計違法行為處罰力度」。經濟學者和分析人士認為,這一系列動作背後的原因是財政緊張,由於經濟活動減少,中共的財政收入大幅下降,中共正通過各種手段搶錢。
7月5日,中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由中共證監會、公安部、財政部、中共央行、金融監管總局、國務院國資委聯合發布的文件,題為「關於進一步做好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的意見」。
該文件聲稱,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而財務造假嚴重擾亂資本市場秩序,動搖投資者信心。文件提出了五個方面的17項具體措施,聲稱要堅決打擊和遏制重點領域財務造假,優化證券監管執法體制機制,加大全方位追責力度,加強部際協調和央地協同等。
文件還稱,財務造假手段不斷翻新,導致當局難以有效打擊系統性、隱蔽性和複雜性的財務造假行為。
在發布上述文件的同時,中共證監會宣布對江蘇舜天、ST特信和ST中利三家上市公司實施行政處罰,累計罰款6,830萬元(約938萬美元),並對六名主要責任人實施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同時,對易事特和凱撒同盛兩家公司下達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擬合計罰款5,270萬元(約724萬美元),並擬對一名主要責任人實施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共證監系統對A股上市公司開出1682張罰單,包括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監管工作函、行政處罰決定書和立案調查書等,相較去年同期的1364張增加了23%。
與此同時,中共也修改了《會計法》,並於今年7月1日起施行新法。新法加大了對會計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大幅提高了罰款額度。例如,對於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薄,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等行為,以前罰款上限是10萬元(約合1.37萬美元),現在是違法所得的10倍;對於授意或指使編制虛假財務報告的行為,罰款上限從5萬元(約合6,872美元)提高到500萬元(約合68.7萬美元)。此外,不按規定設置會計帳簿、私設帳簿等行為的罰款額度也相應提高,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罰款額度也進行了調整。
曾在中國多家公司擔任市場部高管的陸遠行認為,中共進行這一連串動作背後的原因是財政缺錢,當局正想方設法搶錢。
陸遠行7月10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政府打擊財務造假本是正常行為,但中共治下的社會環境與西方法治社會不同。中國絕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往往在財務上造假,包括那些在美國上市的企業,它們都通過造假手段來達到上市標準。
他說:「這就和『反腐』一樣。反腐本身沒錯,但中共將其作為打擊政敵的手段,因為無官不貪,因此它以此為藉口可以達到目的。現在的情況也一樣,中國幾乎沒有企業不財務造假、偷稅漏稅,只要查就能發現問題。中共發布文件也好,修改法律也好,實際上是在表明它們可以通過這種手段到企業去搶錢,這樣它就能獲取大量資金。」
旅美經濟學家黃大衛也向記者表示,由於經濟活動減少,中共的財政收入大幅下降。此外,地方政府此前依靠賣地獲取財政收入,但現在房地產市場低迷,地方政府迫切需要新的收入來源,因此對企業進行查帳。他說,過去地方政府經常虛報GDP,要求企業儘量將GDP報高。過去不查稅,現在一查就會一抓一個準,政府可以說企業報了這麼高的GDP,但沒有交足夠的稅,這讓這些企業非常艱難。
陸遠行還表示,中共的這些手段能起到一定作用,肯定能挖到錢,但必定會激起反抗和民怨。儘管這些企業並不無辜,但他們最終會視中共為敵人,使矛盾激化,引發進一步的社會動盪。當富人的產業在中國變得越來越不安全時,資金外逃也將加速。
中共國企大規模財務造假
近期,中共國企財務造假的新聞頻繁見諸報端,「國企造假」一詞還登上了微博熱搜,引發廣泛討論。
7月5日晚間,陝西廣電網絡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於當日收到中共證監會陝西監管局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告知書認為公司2022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虛增利潤總額2,352.16萬元(約323.29萬美元)。
根據相關規定,該公司股票將於2024年7月8日停牌1天,並於7月9日起實施其它風險警示,股票簡稱變更為「ST廣網」。中共證監會陝西監管局擬對廣電網絡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540萬元(約74萬美元)罰款。三名相關責任人也分別被處以240萬元(約32萬美元)、200萬元(約27萬美元)和200萬元(約27萬美元)的罰款。
廣電網絡是中國第一家以省為單位實現廣電網絡整合並在A股主板上市的國有大型文化傳媒企業,公司控股股東為陝西廣電融媒體集團(陝西廣播電視台)。
中國金融數據服務平台「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4日,今年因違法違規行為被開具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國有企業已達21家,較去年同期增加13家;另已有18家上市國企被實施風險警示(ST)。
其中最受熱議的是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錦州港公司,涉及財務造假和虛假披露財報等違法違規行為。錦州港位於遼寧省西部、渤海西北部的錦州灣北岸,是遼寧省重點發展的北方區域性港口。據調查,錦州港通過與7家公司開展無實質商業交易,最終達到虛增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和利潤總額的目的。從2018年到2021年,該公司合計虛增營業收入超過86億元人民幣(約11.8億美元)。
除錦州港外,其它國有企業如特發信息、海峽創新、中泰化學等的財務報表中也存在虛假記錄,涉及無實質商業交易的情況。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4日,今年以來因違規行為受到監管處罰的國有企業高達119次,較上年同期增加45家。其中被處罰兩次以上的企業有35家,較上年同期增加16家。
此外,2023年至少有138家A股上市公司或相關方被中共證監會立案調查,涉及上市公司、高管、控股股東等,較2022年同期的77家增長79.22%。據稱,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是最主要的原因,導致103家上市公司或相關方被立案調查,占比超過七成。
房地產低迷 中共土地財政難以為繼
6月24日,中共財政部公布了2024年5月的財政收支情況。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降了14%,降幅較前4個月擴大了3.6個百分點,顯示地方政府賣地收入持續低迷。
今年前5個月,中共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土地出讓收入)12,810億元(約1,760億美元),降幅繼續擴大。
另外,5月份當月土地出讓收入降幅繼續擴大,同比下降27.4%。
具體到各省,雲南省財政廳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雲南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完成114.9億元(約15.7億美元),同比下降22.5%,這一降幅較前4個月擴大6.6個百分點。
吉林省財政廳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當地土地出讓收入62.9億元(約8.6億美元),同比下降36.5%。
海南省財政廳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以土地出讓收入為主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約91.1億元(約12.5億美元),同比下降12.4%。這一降幅跟前4個月基本持平。
另據中國粵開證券公司旗下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前5個月30個省份土地出讓成交價款(與上述土地出讓收入口徑不同,僅包括分期繳納的土地招拍掛和協議出讓收入)中,26個省份出現下降,其中15個省份同比下降超過30%,其中廣東(-57.5%)、四川(-42.7%)、江蘇(-42.6%)等地跌幅較大。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認為,土地市場低迷,預計2024年土地財政收入可能進一步下滑。根據前4個月土地出讓收入繳庫情況,預計2024年全國財政土地出讓收入4.7萬億元(約6,459億美元),減少約1.1萬億元(約1,511億美元),同比下降19.0%。地方土地出讓收入持續下滑,主要是近些年房地產市場持續下滑,開發商資金緊張,居民購房意願不足,使得地方土地出讓量價齊跌。
(記者寧芯對本文有貢獻)
責任編輯:連書華#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Security personnel stand outside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building, with news coverage inside showing the image of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in Beijing on February 8, 2024. China has removed the head of its top financial regulator, state media reported February 7, after markets in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have been among the worst-performing globally in recent months. (Photo by Pedro PARDO / AFP) (Photo by 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2月8日,中共證監會大樓裡的電子屏幕顯示中共黨魁的形象。(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20年調查:中國人對造成貧富看法發生巨變
Next Article 恐港人軟對抗 警方將全港安裝閉路電視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