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7日訊】(記者黃雲、駱亞報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車企內卷嚴重,大批破產重整,超千億資金「打水漂」。專家表示,倒閉的造車新勢力(電動車車企)因有地方政府財政的支持,屬於諸侯經濟產物,中共當局想建立一個合併、兼併體系很艱難。
倒閉的造車新勢力來源複雜
近年,中國車廠接連倒閉。龍年首個工作日,鎖定高端車款的大陸造車新勢力「高合汽車」,宣布即日起停工停產6個月。
高合汽車2019年7月創立,專攻豪華電動車市場。鹽城工廠是高合汽車最主要的生產基地,週二(2月27日)廠區內空無一人,公司大樓門口貼著封條。
在大陸電動車企內卷的狀態下,外界推測高合汽車有可能成為繼威馬汽車之後下一個落入破產重整的電動車企。
去年10月9日,威馬汽車申請破產重整。威馬汽車是中國第一批實現量產交付的造車新勢力企業。
2014年中共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國出現「狂熱」造車潮,截至2018年,企業數量最高時超400家。但2019年之後,絕大部分造車新勢力陷入倒閉或經營危機之中,包括威馬、天際、奇點、愛馳等15家車企。據統計,目前仍有產銷量的造車新勢力只有10家左右。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對表示,「這些倒閉的造車新勢力,他們的來源很複雜,動機並不單純,很多人是借造汽車這個幌子圈錢或者搞別的事情,他們生產能力、生產表現很差,所以被淘汰也是必然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可能因為中共布局了什麼新能源汽車,大家都覺得這是個風口、都能夠賺錢。」但他表示,造車是高度競爭的行業,這些造車新勢力的資金支持其實並不充分,很多廠遠遠達不到規模經濟效益,另外它的技術儲備和技術能力不強,有些企業心術不正,「在市場殘酷的競爭面前,中國很多造車新勢力破產倒閉,這個是必然的事情」。
「各個省、各個地區覺得這(造車)是個好生意,都提供了很多的財政支持,所以這裡面的情況很複雜。」王赫說。
在這波「造車運動」中,各地方政府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2020年9月,威馬汽車完成了100億元D輪融資,創下了造車新勢力史上最大的單輪融資紀錄,該筆融資的投資方中就有很多地方政府的影子,包括江蘇崑山、安徽合肥、湖南衡陽等。
根據公開信息,天際汽車也獲得了湖南長沙、青島平度、廣西南寧等地方資金的支持。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范對表示,「中國有些汽車業是屬於地方政府支持的,是諸侯經濟的產物。」
他說,現在中共很多地方政府幾乎面臨破產的狀態,工資發不出來,「地方政府也沒辦法長期補貼,這個(倒閉)風潮很難改變」。
專家:政府的介入能力很大 使兼併、合併體系更複雜
2月21日,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發文呼籲,當局應該建立和引導汽車企業的合併與收購體系。他表示,接下來會有不少新品牌會遇到經營和資金問題。如果併購產生的社會損失是10的話,倒閉的社會損失則是100。
李想稱,建立健全汽車企業兼併重組機制非常重要。
在中共這波新能源催生的「造車運動」中,爛尾的現象比比皆是,生產基地無人接盤,近380萬產能閒置,超千億資金「打水漂」。
公開信息顯示,已經宣告破產或陷入經營危機的威馬、天際奇點等15家造車新勢力,其規劃的整車總年產能超1000萬輛,產能總規劃投資超6000億元。其中,預估已落地的年產能高達近380萬輛。另外,根據「天眼查」信息,這些車企已公開的累計融資金額超1000億元。
對於李想的合併與收購體系的建議,丁樹范教授表示,「最大的問題是,中國不是一個純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是按照股份、按照市場的原則併購、合併。」
「有些汽車業背後是地方政府在支持的,那麼地方政府有它的邏輯、它的想法,跟市場經濟可能會不一樣的。」他說,中國市場是屬於諸侯經濟,「因為地方政府的盤算,它不是按照純市場這種方式來運作,所以會使得這個兼併、合併變得更複雜,很難處理」。
王赫也表示,汽車行業投入的規模很大,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就會造成一個巨大的社會損失,「那麼就是盡可能地要使現有投資不要成為沉沒資產,而要把它激活、整合,使它能夠有效運轉,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但是這核心還是在市場自身的糾偏能力。」
他說,中共能不能建立一個合併或收購體系,值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中共體制是扭曲的,政府的介入能力很大,所以這個市場很畸形」,「如果由中共官方來做(兼併、合併),很可能帶有某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因素。」
理想、蔚來等造車新勢力1月份銷量大幅下滑
2月初,多家仍然存活的新勢力造車品牌公布1月份的銷量,其中小鵬、蔚來等車企環比去年12月份均出現了超40%的下滑。
小鵬汽車1月僅交付新車8250輛,環比驟降近59%;2月前18天,小鵬交付的新車大約僅有0.26萬輛。
蔚來汽車1月僅交付10055輛,環比下降44.18%;零跑汽車開年首月交付12277輛,環比下降34.06%。
理想汽車1月交付新車31165輛,環比下降超38%。理想汽車是去年目標完成率最高的中國汽車品牌,之後便喊出了80萬輛的2024年新目標。
開年之後,電動車商之間的「價格戰」持續,甚至愈發慘烈,並從「價格戰」、交付量比拼打成了一場「消耗戰」。
對於中國車企的發展空間,網絡財經大V 「財經冷眼」對表示, 「產能嚴重過剩,國內消化不了。中國車企在國內面臨的問題,是消費能力急劇下降。消費能力的下降主要是因為宏觀經濟下行,很多人下崗被裁員,這種情況下大家怎麼買得起汽車呢?那對汽車,特別是電動車的需求就下降了,電動車(產業)過去投入的資源太多,都是供應全世界需求的。這屬於資源錯配。」「目前來看市場消化不了, 因為它是一個供需問題,供給嚴重超過了需求。」
「對外來說,中國的電動汽車想出口到美國、歐洲等等,但是這些國家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在設置關稅壁壘和貿易壁壘,因為中國電動汽車成本非常低,會衝擊當地的電動車的產業。」
他認為,「中國的車企發展的空間是非常小的,可以說是內外交困。」◇
責任編輯:林琮文#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Previous Article軍中整肅未停 中共中部戰區副司令李志忠出事
Next Article 中共推「以舊換新」 分析:經濟局勢更嚴峻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