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訊】(記者宋唐、易如采訪報導)由於需求巨大,清潔能源經濟和工業產能成為焦點。歐美國家主導了全球清潔能源議程,但中國卻成為最重要的清潔能源材料與設備供應商。在中共與美歐陷入新冷戰的情況下,世界或許會看到歐美下一步的「去風險化」,可能發生在清潔能源領域。
清潔能源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就業領域之一,從現在到2030年,全球將在清潔能源製造領域創造8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大量的資金也被投入到該行業,如2021-2030年間歐洲為氣候和綠色產業提供了高達1 萬億歐元的資金池。
但西方回過頭來才發現,清潔能源大部分市場已被中國占據了。迄今為止,中國是許多清潔技術和關鍵原材料、產品成本最低且最大的供應商。中國生產了世界上約90%的稀土元素、至少80%的太陽能電池板及60%的風力渦輪機和電動汽車電池。在一些用於電池和更小眾產品的材料中,中國的市場份額接近100%。
中共本身對全球氣候承諾並無興趣,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能源相關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超過了北美、中美洲、南美洲、歐洲和非洲的總和。
當局之所以要發展清潔能源,更多地是想利用全球氣候議程發展經濟。尤其大陸經濟正面臨著大滑坡,當局把清潔能源作為挽救經濟困境的突破口,擴大出口特別是對歐美的出口,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能。
美國和歐盟已經發現在清潔能源領域過度依賴中國面臨巨大風險,因爲中共會隨意將任何東西武器化。歐美已準備好在清潔技術領域對中共發起保衛戰。美國開始在清潔能源領域限制中國供應鏈,歐盟也開始對抗中共不公平貿易行爲。
圖為安裝在屋頂的太陽能板。(Sean Gallup/Getty Images)
中共的補貼與政策支持
近年來,中共施行「舉國體制」發展包括清潔能源在內所謂「戰略新興產業」,這種產業技術門檻低,但市場規模大、經濟前景看好。當局通過補貼、政策目標和製造業激勵措施的結合,在清潔能源上的各種政府補貼與支出,已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的總和。
根據諮詢公司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的數據,如果將公共和私人投資計算在內,2021年中國就成為全球最大的低碳技術投資國,投資額達2,66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支出的35%。 這些數字分別高於2020年的1,350億美元和 27%。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估計,2009年至2021年間,中共政府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累計支出超過1250億美元。
中共政府的補貼和政策支持,中國大陸掀起了清潔能源的投資熱潮,巨大投資規模引起的行業競爭與產能過剩,其出口產品甚至低於成本價,已引起歐美廣泛的傾銷調查。
國際能源署表示,中國多晶矽的製造及其加工成本是歐洲製造產品價格的三分之二;標準普爾的數據顯示,中國風力渦輪機的價格是西方競爭對手的一半。
高盛數據顯示,中國建設一座電動汽車工廠的時間約為其它國家的三分之一,而美國一座電池工廠的成本將比中國高出近80%。
多年前歐美已對中國光伏、風電提出了反傾銷調查。9月13日,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補貼展開調查。 「巨額國家補貼人為地壓低了價格,扭曲了歐洲市場」,她說,歐洲領導人「不會容忍長期貿易失衡」。
在不久前的歐中峰會上,歐洲官員提出中國商品的供應過剩問題,一位高級官員說,如果不成功,歐盟可能會設置貿易壁壘,不要傾銷產品、「不要因為(傾銷產品)導致市場實際上對中國關閉」。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戴志言。(戴志言提供)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戴志言對表示,歐美先進國家在發展新技術的時候也有補貼,獎助學術單位、企業端去發展某些關鍵性技術。
「但中國比較混亂,比如電動車,它給高校補助,也給企業端、實用端補貼,就變成連套利的空間,有些人會去騙補。最終的結果,就變成全國的力量在做一件事情,大家同樣都拿到補貼,大家都要做競爭。」
「過度投資之後,會發生內卷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太陽能產業發生過,風力產業也發生過,那現在電動車產業也正在上演。」
戴志言表示,一般銷售價格低於生產成本就是傾銷了。問題在於中國的補貼廣泛且不透明,不單是技術研發跟投資有補貼,還有稅務補貼、地方政府對勞動力的補貼等。其它國家可能也有補貼,但基本上合法合規的算在成本上去。中國一些補貼實際上到底有沒有列入生產成本之中?你是不是用於低於你的成本價格來搶我的市場?
台灣工研院政策與區域研究組組長李冠樺。(李冠樺提供)
台灣工研院政策與區域研究組組長李冠樺告訴,對於補貼的態度,北京跟歐美其實不太一樣。中共往往不論是中央或地方,都很看重產能的擴大、成本的降低;美歐更著技術的突破,近幾年在韌性供應鏈趨勢之下,也看重關鍵生產能力的建立。
「中國從(中共)中央到地方都有各式各樣的補助,有時候在檯面上、有時候在檯面下。像高新技術企業就有所謂的研發補助,地方政府也會給租稅優惠。近幾年還有一種變相補助,如地方政府的科技發展資金、民間各式各樣的大基金。就造成國外業者覺得不公平。」
他指出,地方政府還對當地一些指標性、具有政策意涵的指標性企業,像華為、比亞迪在投資、營運上,地方政府都會給各種便利。這些便利也是一種隱性的不公平競爭,往往會造成產品的成本,沒有真正反映真實成本。
歐美開始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目前西方對中國清潔能源供應鏈存在兩難:一方面如果要實現能源轉型的目標,短期內離不開中國;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國內清潔產業的生存,長期就不能完全與中國共存。
但更深層次還有地緣政治的恐懼:過度依賴中國,而中共似乎越來越願意將其主導地位武器化,中共今年8月出台限制半導體原料鎵、鍺出口,12月起將限制電池核心材料石墨的出口。
中國清潔技術公司的發展,對包括傳統汽車製造商和能源巨頭在內的西方製造業,構成了巨大的競爭威脅。
「人們開始意識到對供應鏈的控制很重要,否則就會面臨系統性風險,因為中國(中共)很容易切斷供應。」諮詢公司New Electric Partners駐首爾的合伙人羅斯·格雷戈里 (Ross Gregory)對《金融時報》 表示。
歐盟和美國已準備好在清潔技術領域對中共發起保衛戰,美國正在使用帶有保護主義成分的產業政策;歐盟很可能緊隨其後,推出自己的補貼政策。
美國兩黨都對中共舉國支持的清潔能源擴張保持警惕,共和黨尤其批評民主黨政府目前的氣候政策優先考慮向電動汽車及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過渡,成本更高、效率更低,這些技術也使美國逐漸更加依賴中國的供應鏈,而中國日益主導「綠色能源」技術、製造和出口。
自拜登政府上台以來,首要的任務就是推動清潔能源領域產業鏈安全,根本上擺脫對中國產品、原材料的依賴。
2021年4月22日在美國國會山附近的聯合車站展示的電動車。(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2022年8月美國通過了《通脹削減法案》,旨在推動對國內製造業以及繞過中國的供應鏈的投資,將中國公司製造的電動汽車、電池和其它零部件及資源排除在其供應鏈之外。
美國先後宣布各種清潔能源研發支出計劃,支持建立本土與自由貿易夥伴之間的供應鏈,與盟友建立各種形式的清潔能源的合作關係。
李冠樺認為,對於美國來講,新能源相關產業的重要性,已經上升到國安層級,尤其是一些核心元件或關鍵材料上,美國必須要掌握,去中化的態勢非常明顯。
「但如果回到減碳議題,想要達到2050淨零目標,沒有中國的合作絕對不可能達成。美國應該還是希望在減碳跟氣候議題上進行合作。但這種合作更強調中國要在減碳上實現高標準承諾,而不是說在新能源技術上或產業上的合作。」
歐洲的路線則與美國有一些差異,李冠樺說,歐盟計劃2030年的再生能源的消費量,至少要占整體的42.5%。在這樣高的標準下,到2030年歐盟的風力發電裝置容量至少要成長一倍,這麼龐大的需求,如果沒有中國的產能的參與,難度非常高。
「在這種情況下,歐盟可以允許中國企業競爭,不排除讓中國企業獲得訂單,但是要在公平對等的情況下,歐盟的工業基礎不會因為中國的不公平競爭而受到損害。」而美國是把這件事上升到技術領先或全球霸權的維繫,所以它更多的是要「去中國化」,自己掌握關鍵元件或原材料。
未來歐美和中共分途
CNN的全球經濟分析師、《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兼副主編拉納·福魯哈爾(Rana Foroohar)最近撰文指出,美國和中國以及未來歐洲和中國之間,會出現更大的貿易和投資衝突,這種衝突很可能從清潔技術開始,明年電動汽車行業可能會迅速陷入更大的貿易衝突。
李冠樺認為,歐洲議會10月份通過的中歐關係報告,說中國是歐盟的競爭者跟制度性對手,不論是在政治制度或是在經貿制度上,這應該是未來中歐關係的一個最大格局。
「以往歐盟的老大哥德國在看中中國市場的利益下,有時還可以視而不見,但這幾年中國電動車已經威脅到德國乃至歐洲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汽車產業。所以,新能源電動車肯定會變成歐中雙邊的摩擦點。」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圍繞著對排斥中國清潔能源供應鏈的事件,正在一件接一件地發生。
12月6日,美國公用事業公司杜克能源公司表示,出於安全考慮已將寧德時代生產的大型電池與北卡羅來納州海軍陸戰隊基地勒瓊營(Camp Lejeune)的連接斷開。
圖為鋰電池示意圖。(Olivier Chassignole / AFP)
墨西哥被納入了美國《通脹削減法》的消費者稅收抵免範圍,一些中國公司為了逃避制裁,紛紛到墨西哥設廠。路透社報導說,上汽名爵、比亞迪和奇瑞汽車今年都在與墨西哥官員商談選址事宜,另一家中國公司正計劃建造一座價值120億美元的電池廠。
一些中國電池企業正尋求在韓國和摩洛哥投資,以繞過美國讓它們無法進入市場的規則壁壘。
12月7日,針對近來中國企業大量湧入墨西哥,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Yellen)宣布,墨西哥和美國已同意成立一個有關外國投資審查的工作組。
12月18日,美國參議院能源委員會主席曼欽(Joe Manchin)表示,他希望能撤銷美國財政部有關電動車稅收抵免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將增加美國對中國的依賴。
12月20日,《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導,拜登政府正在討論提高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部分中國商品關稅,以期提振美國清潔能源行業,對抗更便宜的中國出口產品。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此前一些中國公司受美國巨額綠色補貼的吸引而擴大了在美業務,現在這些公司在全美各地的項目正面臨阻力,福特公司與中國電池公司寧德時代合作投資35億美元,正在興建的一家動力電池廠,現在福特正通過收購電池廠全部所有權來迴避批評。
中國公司國軒高科去年10月份宣布了在密歇根州大瀑布城投資24億美元建造一家動力電池部件工廠的計劃,現在則在淡化與中國的關係。
「尤其是未來淨零減碳帶動的經濟利益非常龐大,美國絕對不可能坐視這一塊利益被中國一手拿去,美國現在積極建立相關技術跟供應鏈。至少在這一塊,未來很可能存在美中兩套、或中國與非中國兩套供應鏈。」 李冠樺說。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教授、政治系主任葉耀元。(吳香蓮/)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對表示,最有可能就是形成一個類似新冷戰的格局,美國透過自己的經濟市場去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生產鏈,中國(中共)透過一帶一路建構屬於自己的生產鏈跟市場,兩邊市場慢慢會脫鉤。只是說不可能一瞬間發生,也不可能和舊冷戰有一樣的結構。
葉耀元表示,美國有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針對原物料生產,它要尋找其它國家的幫助;第二個美國跟歐洲可能會提出一些比較高金額的技術發展計劃,這不會讓中方參與。
2024年將舉行歐盟議會選舉,右翼勢力可能上升,也可能會改變歐洲對中國清潔能源的政策。葉耀元認為,如果歐盟議會選舉結果是右翼勢力提升的話,對中國(中共)的態度就會更強硬。按照目前歐盟的態勢,不大可能在能源計劃上對中國採取比較大的動作。
「但如果是新議會由右翼組成的話,可能對中國表態的成分就比較高,跟美國合作的機率就會更高。這等於說,中國(中共)現在想要透過不管是石墨出口的禁止,或者是透過自己推銷所謂的電動車來到全球市場,可能都會被歐盟打擊,歐盟可能不讓它做這件事了。」
責任編輯:林妍#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LIVERPOOL, UNITED KINGDOM - MAY 12: A maintenance boat works next to the turbines of the new Burbo Bank off shore wind farm in the mouth of the River Mersey on May 12, 2008 in Liverpool, England. The Burbo Bank Offshore Wind Farm comprises 25 wind turbines and is situated on the Burbo Flats in Liverpool Bay at the entrance to the River Mersey, approximately 6.4km (4.0 miles) from the Sefton coastline and 7.2km (4.5 miles) from North Wirral. The wind farm is capable of generating up to 90MW (megawatts) of cle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electricity. This is enough power for approximately 80,000 homes. The site is run by Danish energy company Dong Energy. (Photo by 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由於需求巨大,全球清潔能源經濟和工業產能成為焦點。(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印尼中資鎳加工廠爆炸 13死者含5中國人
Next Article 中共打壓網遊業 消息:有遊戲企業將裁員2/3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