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5年10月23日訊】(記者程木蘭、駱亞採訪報導)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之際,官方數據顯示第三季經濟增速再度放緩。分析指出,新一輪五年規劃將持續強調以人工智能(AI)為核心的科技創新,但在消費疲軟、房市低迷與通縮陰霾下,內需難以提振,恐使中國經濟陷入長期失衡。
分析:「十五五規劃」目標實現難度極高
中共四中全會上,外界預計高層將密集討論「十五五規劃(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美國法律專家、獨立時評人虞平接受採訪時分析預測,這份規劃的核心仍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計劃模式為基礎,民營與市場經濟僅屬輔助角色。
他表示,「十五五規劃」的兩大方向分別是「科技創新」與「擴大內需」。
首先,北京將持續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以人工智慧(AI)等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企圖藉此擺脫美國高科技封鎖,推進產業升級;其次,當局將推動「國內大循環」以強化內需市場,但在消費能力普遍下降的情況下,實現這一目標難度極高。
虞平指出,中國科技創新「脫鉤於國際合作」將限制其突破,「在相對跟國外沒有對接的情況下,很難達到目的」。他同時強調,中國人才外流嚴重,「科技創新是一個需要完整生態的工程」,而這正是中國目前最缺乏的條件。
此外,本月晚些時候中共黨魁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可能在APEC峰會會面,貿易與科技管制的不確定性仍高。
「兩速模式」顯示中國經濟動能嚴重失衡
自疫情過後,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中共官方最新數據顯示,中國9月零售銷售同比增長僅3.0%,為去年11月以來最慢,顯示民間消費信心持續低迷;而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反映製造業仍在擴張,產能過剩問題未解。
《日經亞洲》報導說,這種「工業擴張、消費萎縮」的兩速結構,顯示中國經濟動能嚴重失衡。
此外,按當期價格計算的GDP(名目GDP)第三季僅增長3.7%,而固定資產投資已連續六個月走弱,凸顯需求與投資雙弱。
同時,房地產市場的頹勢加劇了這一困局。官方週三(22日)公布追蹤的70個主要城市中,有九成城市9月新建住宅價格較上月下跌。
中指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全國百城二手房價格已連續41個月下滑,前三季度累計跌幅達5.79%。房價持續下跌導致家庭資產縮水與消費支出減少,對中國內需形成惡性循環。
通縮陰霾與「反內捲」政策
在房市長期低迷的背景下,通縮壓力進一步升高。10月15日公布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下降2.3%,連續三年下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則下降0.3%。澳盛銀行首席大中華經濟學家楊宇霆指出,PPI比CPI更能反映中國實體經濟疲弱的現狀。他警告:「追根究底,中國需要提振內需。」
中共當局近期啟動「反內捲」行動,試圖遏制從汽車、太陽能板到貨運物流等行業的「無序價格戰」,但多名分析人士認為這種「窗口指導」(window guidance)措施影響短暫,難以改變整體通縮趨勢。
凱投宏觀中國經濟學家黃梓純在報告中寫道:在缺乏足夠需求面支撐的情況下,預計「CPI與PPI今明兩年都將持續處於通縮狀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本月初亦建議,北京應增加社會保障支出、整頓房地產行業,同時減少對產業政策的過度扶持。
「共同富裕」或成行政再分配手段
在內需不足、房市崩盤的情勢下,虞平認為中共可能透過行政手段進行財富再分配,藉「共同富裕」之名推動類似「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以求維持社會穩定。
「假定說它把10%的人的資產分給90%的人,對90%的人是有幫助的。」他表示,這些措施可能包括房產再分配、租金統籌或其它資源再配置。
虞平進一步分析,中共政權的基礎早已不再是精英階層,而是透過「訴諸底層」維繫合法性。房地產崩盤導致中產階級財富蒸發,「他們的財富一下子就歸零了」。因此,當局必須安撫這一群體,避免因社會不滿引發更大政治風險。
專家:結構困境難解 成長動能受限
瑞銀高級中國經濟學家張寧表示,中國維持4%至5%的增長將「充滿挑戰」。他強調,北京雖不願放棄增長目標,但在人口老化、青年失業率高達19%,及外部壓力持續加劇的情況下,「刺激消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張寧補充,幾年來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已嚴重打擊消費者信心。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國際研究學者呂麗雲(Wendy Leutert)則在其研究報告中說,中共仍持續削減醫療、教育與長照等民生支出,以換取戰略產業的「自給自足與技術領先」,這將進一步削弱居民消費能力。
她質疑:「中共領導人似乎仍然願意承擔經濟成本,以追求國力增強。」
專家認為,北京一方面要求「科技自立自強」,另一方面又試圖以行政干預維持社會穩定,然而政治指令取代市場調節,終將難以扭轉經濟下行與民生困頓的長期趨勢。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