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1日訊】(記者李清源報導)曾號稱能「緩解城市停車難」的機械車位,許多閒置已超過10年,既無法使用,又難以拆除,最終淪為「雜物堆」。面對大陸停車難和新的需求變化,當局無力解決,凸顯規劃與需求的矛盾。
據《2024年中國停車行業發展白皮書》,機械式停車設備自2020年起已連續四年市場萎縮,銷售額與新增泊位數量跌至峰值的一半以下。此白皮書為清華大學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中國市政協會城市停車專業委員會於6月聯合發布。
對於機械車位,網友紛紛吐槽,「這玩意它真就不是人停的。」機械車位規定,車長不超過5米、寬不超過1.85米、重不超過2噸。問題是,一般劃線車位的寬度都是2.5米左右。
相比之下,機械車位不僅窄了一大截,還必須直著往裡倒。但凡有一點偏差,就得等著做輪轂修復。「機械車位停起來可真就是手心冒汗。」
十年閒置,停不動也拆不掉
近幾個月,遍布全國大小商場和小區的機械車位現狀,早已反映了該行業的黯淡前景。
《安徽商報》報導,該報記者5月中旬在合肥市長江西路與十里店路交口的公園道1號小區調查發現,該小區地下擁有大量三層立體機械車位,但除了一層零星停車,二、三層早已閒置積灰,部分位置甚至擺滿雜物。
業主表示:「小區有2000多戶,實際可用車位不足1000個,一邊是車滿為患,一邊是機械車位荒廢,十分矛盾。」
同樣情況出現在合肥市北二環的興業駿豪華庭。機械車位塵封多年,控制器斷電,居民寧願將車停在通道上,也不願使用「狹窄且易剮蹭」的機械車位。
為何不乾脆拆除?業委會解釋:這些車位屬於開發商固定資產,拆除涉及複雜程序及合規風險,且拆後可能不符原規劃標準,導致「拆不掉、用不了」的雙重困局。
為指標而建,缺乏運營與維護
《中國停車行業發展白皮書》引述專家指出,問題根源在於早期「為達標而建」——許多開發商為滿足車位配比指標(部分城市規定每百平方米商場須配0.4個車位,住宅最低0.7個/戶),大量採用造價較低的機械車位,但缺乏後續維保投入。
機械車位屬於特種設備,需兩年一檢、專人操作、定期維護。若長期閒置,設備失修報廢,重新啟用需高額維修與保險成本,而「費用由誰出」「收益歸誰」往往成為業主、開發商與物業三方糾紛焦點。安徽多個小區目前正在因類似問題訴訟中。
面對此類遺留問題,多地開始調整政策。杭州在新版的《城市建築工程停車場(庫)設置規則和配建指標標準》補充實施細則裡明文規定,住宅項目不得使用機械車位;商場配比不得超過30%;其餘建築不能超過50%。
城市規劃與實際需求脫節的縮影
不過,並非所有機械車位都「爛尾」。據《安徽商報》,合肥市習友路現代名苑小區,2012年入住時機械車位閒置多年,隨著車輛增長,2019年由業主眾籌百萬元維修改造,現已重新啟用600多個車位。該小區業委會主任表示:「維保、特檢、保險、人工費均由使用車主分攤,公平透明,大家也願意配合。」
類似成功案例表明,關鍵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後期管理與利益分配機制。
業內專家建議,對存量機械車位,可依《民法典》規定,通過業主大會表決決定拆除或改造,並報相關部門批准。同時,應鼓勵引入智能立體車庫等更適應新能源車、車身加寬趨勢的新型方案。
當新能源車普及、車輛尺寸與充電需求變化,這些閒置十年的鋼鐵架,究竟是該徹底淘汰,還是通過技術改造「重獲新生」?
機械車位的失敗,已不只是停車問題,而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規劃與實際需求脫節的縮影。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機械車位規定,車長不超過5米、寬不超過1.85米、重不超過2噸。問題是,一般劃線車位的寬度都是2.5米左右。(視頻截圖)
Previous Article50名中國公民遭尼日利亞驅逐 涉網絡犯罪
Next Article 【新聞大破解】透看二戰歷史 中共助日蘇侵中國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