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3日訊】(記者林燕編譯報導)《華爾街日報》社論版編輯約瑟夫‧斯特恩伯格(Joseph Sternberg)提出了一個尖銳問題,在世界其它地區的經濟和政治紛擾下,外界沒有注意到中國的經濟危機已經越來越嚴重。
中共官方本週發布的9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調查顯示,各行業仍處於萎縮狀態。該調查反映了主導中國經濟的大型國有企業的情緒。另一項納入更多小型和私營企業的PMI調查顯示樂觀情緒略有增強,但這些企業非常受制於中方與外界——尤其是跟美國貿易談判的進展影響。
斯特恩伯格提醒說,不要想當然地以為中國經濟的樂觀情緒會持續下去。
中國經濟的兩大致命問題
他觀察到中國經濟的兩大致命問題。第一個是固定資產投資在今年夏季已經連續三個月下降。長期以來,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的增長支柱,但現在這根支柱不是說導致「增長放緩」,而是直接在連續下降。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在2020年開始出現破裂,並被列為歷史上最大的房地產泡沫之一。令人擔憂的新情況是,製造業和基礎設施的固定投資也在下降。
過去的中共投資驅動型經濟模式,在巨額債務的推動下,創造了本世紀初中國經濟增長,但同時也埋下了經濟不穩定的根本因素。
斯特恩伯格指出,有人說,中國經濟一切歲月靜好,但這是違反直覺的。
中國經濟的另一個致命性警示信號是出口,因為這遲早會惹惱貿易夥伴。因為沒有哪個國家願意通過進口中國過剩產品來吸收中共國家經濟管理不善的影響。
斯特恩伯格表示,中國經濟困境的真正根源是政策無法刺激國內消費和創業型、高生產率的私人投資,即便官方經濟統計數據顯示消費反彈,但是依靠政府補貼家庭購買白色家電的政策從根本上無法挽救經濟。
他認為,北京的政策已經陷入了完全失衡的狀態,中共在過去一年一直在努力應對各個行業的「內捲」。
由於世界其它國家都擔心國內產業受中國出口產品的衝擊,尤其是在世界最大的進口市場美國對中國祭出高關稅之後,它在全球剩下的「其它市場」,就只有中國國內了。
對中國經濟通縮的擔憂
中國國內市場為消化過剩產能已經展開激烈的價格競爭,這引發了人們對中國經濟通縮的擔憂。
也許一些普通中國家庭可能從激烈競爭和價格下跌中受益,但在槓桿率過高的情況下,通縮可能摧毀負債纍纍的企業盈利能力以及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而這可能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嚴重威脅。
北京本週宣布了新一輪信貸刺激措施的消息。國有銀行直接提供5000億元人民幣貸款,希望帶動約2萬億元人民幣的公共工程和其它項目投資,這些項目將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
斯特恩伯格認為,北京再次補貼這些本該叫停的活動,其目的是將經濟控制權鞏固在國家手中,權力越集中越好,而不是實現中國經濟的再平衡。這類刺激政策對中國經濟於事無補。
「由於出口選項目前已不可行,而且改革前景也看不到改善,預計在可預見的未來,(北京的)壞消息會不斷湧現。」斯特恩伯格預測說。
責任編輯:林妍#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圖為2022年7月18日,廣東省廣州市,正在建設中的恆大住宅樓俯瞰圖。(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歌手陳紅被前夫實名舉報 涉轉移資產數十億元
Next Article 「統促黨」助中共滲透台灣內幕曝光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