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1日訊】(記者程木蘭、駱亞採訪報導)在聯合國9月底恢復對伊朗的制裁機制後,西方情報機構揭露,伊朗正加速自中國採購大量導彈燃料原料「過氯酸鈉」,企圖重建因戰爭而耗盡的庫存。受訪學者指出,這是中共與伊朗長期戰略合作的延伸,並演變成對國際秩序的破壞,使聯合國制裁難以落實。
CNN報導,自9月29日起,已有超過2,000噸該化學品從中國珠海、高欄、六橫等港口運抵伊朗南部的阿巴斯港(Bandar Abbas)。這些船舶多次往返中伊之間,航行期間頻繁關閉自動識別系統(AIS),以掩蓋行蹤。
西方情報單位指出,參與運輸的中國實體多為空殼公司,並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的採購網絡相連。部分企業位於中國大連,早在4月便遭美國財政部制裁,指其「代表伊朗採購彈道導彈推進劑成分」。
情報界稱這是一個「暗黑艦隊」(Dark Fleet)操作的隱密供應鏈,利用模糊貿易名目持續向伊朗輸出敏感物資。
中共以雙用途化學品鑽制裁漏洞 換取伊朗石油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對向表示,中共輸送導彈燃料早已持續多年,「氯酸鈉與過氯酸鈉是飛彈固態燃料的前驅物,中共以『農業用途』為名義出口,實際是軍民兩用化學品」。
他強調,北京「正利用灰色地帶支援伊朗軍備,以換取廉價石油作為回報」,形成「利益交換機制」。
今年一月,英國的智庫跟媒體追蹤到這類化學品的運送。蘇紫雲提到,今年4月27日伊朗阿巴斯的沙希德拉賈伊港(Shahid Rajee Port)發生致命爆炸案,被伊朗內部軍官指與中國輸入的「過氯酸鈉』等固體燃料成分儲存不當有關;該港爆炸造成至少40人死亡、逾千人受傷,現場橙色煙霧被多名專家視為含高氯酸鹽與硝酸鹽燃燒的特徵。
蘇紫雲批評中共「一貫用模糊用途卸責」:若伊朗聲稱化學品作為農業或肥料用途,北京即可「兩手一攤」,宣稱用途轉換非其責任,藉此規避國際約束。「中共身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卻帶頭鑽漏洞,挑戰國際制裁體系。」
中伊深化為「被制裁共同體」戰略合作超越經貿
台灣國防研究院決策推演學者謝沛學向表示,這次中方向伊朗提供導彈燃料相關物資,不僅是經貿行為,而是長期戰略合作深化的體現。
他指出:「中伊的戰略合作並不是短期突發的,而是一個長期互動的延續。」早在2021年,兩國即簽署為期25年的《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中國承諾在未來25年內投資4,000億美元,涵蓋能源、基礎設施、電信與國防領域。
今年6月以色列空襲伊朗核設施,中共強烈批評美國和以色列行為違反聯合國憲章。9月2日閱兵前,習近平與伊朗總統會晤,重申雙方「要加速落實合作」。
謝沛學認為,這代表北京視伊朗為「對抗美國的戰略支點」,在「全球南方」敘事下共同強調「多極化秩序」與「抵制西方主導的國際規則」。
他說道,聯合國9月27日重啟制裁後,伊朗加快向中國採購過氯酸鈉等原料。謝強調,這個時序很關鍵:並不是先有運輸,後有制裁;而是制裁重啟後,伊朗更急迫補庫存,使中伊雙方合作更加緊密。
再者,雖該化學品具軍事用途,「是固態火箭推進劑的關鍵原料」,但同時可作為農業與工業氧化劑,因而未被列入《導彈技術控制制度》(MTCR)嚴格清單。
「這為中共企業提供了法律灰色地帶與合規辯護空間。」謝說道,這種模糊性,正使國際制裁體系形同虛設。
謝沛學分析,伊朗與中(共)國在制裁環境下形成「被制裁共同體」:「伊朗需要中國提供經濟生命線與外交保護;中國則利用制裁環境,以優惠條件獲取戰略資源,特別是石油。」他指出,美國雖屢次警告並制裁相關中企,但北京始終拒絕承認違法。
跨國情報追蹤:暗黑艦隊、空殼公司與制裁缺口
據CNN報導,利用船舶追蹤資料與船員社交媒體訊息,追蹤到多艘自中國運送過氯酸鈉至伊朗的貨輪。這些船舶包括「巴什特號」(MV Basht)於9月15日離開珠海,9月29日抵達阿巴斯港;「巴爾津號」(Brazin)10月2日自中國高欄港出發,16日抵達阿巴斯;「埃利亞娜號」(Elyana)9月18日離開長江港口,10月12日抵達阿巴斯港。另一艘名為「阿塔萬德」(MV Artavand)的貨輪10月12日離開中國六橫港,駛向阿巴斯港。
情報單位發現,多艘船在航程中關閉AIS追蹤系統,構成「暗黑艦隊」運作模式。歐洲情報人士表示,該運輸鏈不僅涉及空殼公司,也有表面合法的中企參與。美方資料顯示,這些企業多位於大連,屬於伊朗革命衛隊採購網絡的一環。
英國《金融時報》早於今年1月22日揭露,兩艘懸掛伊朗國旗的貨輪「Golbon」號與「Jairan」號從中國舟山岱山島出發,運送超過1,000噸過氯酸鈉,可生產960公噸的「高氯酸銨」,這種物質占固體燃料飛彈推進劑的70%,足以替260枚中程飛彈提供燃料,像是伊朗的「城堡破壞者」(Kheibar Shekan)飛彈和「烈士卡希姆」(Haj Qassem)飛彈,射程可達1,400公里。
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中國問題高級分析師懷爾德(Dennis Wilder)向《金融時報》指出,自1990年代初以來,中共在伊朗彈道飛彈發展計劃中提供許多協助,包括技術、零件和培訓。
懷爾德表示,中共祕密援助伊朗的動機包括生產飛彈支援俄羅斯,並對抗美國,同時確保以優惠價格購買原油。
北京「灰色援助」加劇歐美戒備
謝沛學指出,美國視北京對德黑蘭的支持為「對國際規則的公然挑釁」,10月份美方啟動第四輪制裁,將多家中國企業納入黑名單,使美中信任赤字擴大、對抗螺旋上升。他擔憂說,這將迫使美軍增加中東部署,分散印太戰略資源:「若美軍必須在中東維持介入,將削弱其在南海與東海的行動能力,反而為中共爭取戰略縱深。」
蘇紫雲則認為,北京雖意圖利用伊朗作為「戰略代理」牽制美方,但「以色列已獲得多數阿拉伯國家默許與支持,中伊合作已屬強弩之末」。尚且,這種「灰色援助」可能加劇歐洲與美國對北京的戒備。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Members of the Israeli security forces check the apparent remains of an Iranian ballistic missile lying on the ground in the Golan Heights, Northern Israel, on Thursday, June 19, 2025. (Photo by Michael Giladi / Middle East Images via AFP) (Photo by MICHAEL GILADI/Middle East Images/AFP via Getty Images)				
					
						
			2025年6月19日,以色列安全部隊人員在戈蘭高地查看一個疑似伊朗導彈的殘骸。(Michael Giladi/Middle East Images/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中共十五五 恐吓全世界
				
		
					Next Article 中國街頭現反共標語 要求習下台 引熱議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