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夜色沉沉,一顆穿甲彈劃破寧靜的夜空,轟然擊載滿彈藥的船隻,引發劇烈爆炸,火光照亮整個海灘——國軍從夢中驚醒,戰火一觸即發!
這不是演習,這是一場攸關台灣命運的生死決戰——金門戰役。
1949年秋天,中共剛剛篡政不到一個月,便自信滿滿,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下金門,再揮軍橫掃台灣。然而,他們萬萬沒想到,這場自以為穩贏的戰役,竟會演變為中共建軍以來最慘痛的潰敗——近9,000名士兵全軍覆沒!
他們帶著辦公桌、肥豬和新印的鈔票來,準備慶功設政;卻連島都沒站穩,就成了炮灰與俘虜。
這場戰役是歷史的轉捩點,讓蔣介石「長舒一口氣」——沒有金門戰役的險勝,今天的台灣可能已是另一種命運。
今天,我們就帶你深入這場被歷史遺忘卻意義重大的戰役。
草草出戰
1949年10月24日,中共剛剛篡奪政權24天,志得意滿。他們的目標直指金門——這個離廈門僅一水之隔的小島。
共軍總指揮是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葉飛手握10萬大軍,從山東打到福建,一路都很順,壓根兒沒把金門的國軍放在眼裡。
他挑了第28軍去打金門,可這選擇卻埋下了隱患。第28軍擅長防守,攻硬仗的經驗幾乎為零。更糟的是,28軍當時群龍無首:軍長在上海治病,政委忙著治理福州,參謀長被調走,只剩副軍長蕭鋒一人忙得焦頭爛額。葉飛呢?更忙!剛占廈門的他,忙著處理地方事務,哪有心思管作戰計劃?
蕭鋒報上來的攻金門計劃,葉飛連翻都沒翻,就揮揮手:「批了!」他對蕭鋒輕描淡寫地說:「大陸沒大戰了,你們28軍就去掃掃尾巴吧!」這話,透著滿滿的輕敵。共軍上下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以為金門不過是盤中餐,想什麼時候夾就什麼時候夾。
船隻危機 隱患重重
要打金門,得先渡海。可共軍連最基本的船隻都沒準備好!第三野戰軍副司令粟裕早就說過「三不打」:沒有能一次運六個團的船不打;敵軍有增援不打;沒有六千名山東老船工支援不打。可這三條,一個都沒做到!
國軍早料到共軍會來,頻頻空襲東南沿海,把能找到的船炸了個稀巴爛。共軍急匆匆只湊了三百多艘木帆船,僅夠運三個團。他們還天真地想:先運第一梯隊,船再回來接第二梯隊,反正路近,多跑一趟就行!
船工呢?更慘!別說六千山東老船工,一個都沒來。共軍只好在福州、泉州臨時招人,每人三兩黃金的賞金都砸下去了,可誰願意拿命去拚?上了戰場,槍炮一響,船工全嚇得躲進底艙,哪還敢掌舵?
更別提共軍壓根兒不熟悉水戰。他們剛打完「百萬雄師過長江」,以為跨海登陸跟過江一樣簡單。他們此前都是陸地作戰,對於跨海作戰登陸一點經驗都沒有,有些人甚至連海都沒見過!
老船工建議漲潮時登陸,別把船開到岸邊,但是他們不聽。結果,船一靠近海灘就被障礙物卡住,潮水一退,全擱淺了,成了國軍的活靶子。
國軍精心備戰
反觀國軍這邊,那是針鋒相對,準備得滴水不漏。蔣介石早就算準共軍會趁漲潮偷襲,嚴令金門「絕不能丟」。廈門失守後,福建省主席兼廈門警備司令湯恩伯親自坐鎮金門,成了戰役的總指揮。
湯恩伯判斷:共軍肯定在古寧頭到一點紅之間登陸。於是,國軍10月初就開工,在1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修了兩百多個碉堡,布滿鋼筋、鐵絲網、地雷,活像銅牆鐵壁。
更巧的是,10月24日下午,國軍在古寧頭和一點紅沙灘搞了場大規模反登陸演習,黃昏才結束。幾小時後,共軍果然來了!登陸點跟湯恩伯預判的絲毫不差,戰鬥場景簡直跟白天演習一模一樣。那些剛修好的碉堡,成了共軍的噩夢。
共軍登陸 亂成一團
1949年10月24日晚,共軍三個團、約9,000人,擠在三百多艘木帆船上,從福建同安出發,浩浩蕩蕩駛向金門。可這場登陸,從一開始就亂了套。
臨時招來的船工不熟悉航道,又沒跟部隊合練過。加上沒無線電設備,只有團指揮員有報話機,船隊剛出發就散了。東北風呼嘯,大潮洶湧,木帆船東倒西歪,大多登陸點都偏了西。
好不容易上了岸,三個團更是一盤散沙。這三個團分屬三個不同的師,竟沒一個師長跟來統一指揮!團長們各自為戰,上岸後只顧朝島內猛衝,沒人想著修工事、守灘頭。只有古寧頭的一個助攻團留了個營鞏固陣地,才讓共軍勉強撐了三天。
更要命的是,共軍情報工作爛得離譜。他們以為金門只有兩萬殘兵,士氣低迷,武器都不齊。
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共軍以為,第一梯隊送去三個團,第二梯隊再送去三個團,人數也能有差不多1.7萬人,對付兩萬的金門守軍綽綽有餘。
可實際上,蔣介石早下令增援。10月24日當天,國軍增援部隊已在金門海面待命,因風浪太大停了一晚,共軍卻一無所知!
共軍在北島登陸時,增援部隊從南島上岸。北島激戰正酣時,南島國軍源源不斷趕來增援。共軍越打越少,國軍越打越多,最後南北夾擊,把共軍打得全線崩潰。
增援無望 彈盡糧絕
10月25日天亮,國軍空軍出動,把共軍第一梯隊的木帆船炸了個精光。第二梯隊只能乾瞪眼,過不了海。25日晚,共軍拼湊了些船,趁夜色送增援,可剛上岸就被國軍照明彈照得一清二楚,圍著打。
這波增援兵本來就少,還被大風吹散,最後上島的只有十個排。少數突圍的跟古寧頭的共軍匯合,可也只是杯水車薪。
26日凌晨,國軍坦克、火炮、飛機齊上陣,朝古寧頭猛轟。共軍彈盡糧絕,士氣崩潰。到28日下午,金門島上槍聲漸息。
這場仗,共軍三個團近9,100人,含350名船工民夫,大多陣亡,約3,900人被俘,包括一名團參謀長、一名政治處主任和一名副團長。共軍從上到下,徹底懵了。
驕兵必敗
輕敵是共軍慘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共軍在1945年6月渡過長江後,基本沒有遇到國軍實質性的抵抗,因此對於打下金門信心滿滿。
開戰前,葉飛說:「此役必勝!」他還形容金門是盤中的一塊肉,「想什麼時候夾,就什麼時候夾,跑不了。」
共軍輕敵到什麼程度呢?進攻金門的船隻本來就很緊缺,但是,主攻團的幾條船上卻載著大量新印製的人民幣,據說是準備用來慶功時論功行賞的。另一個團的船上裝了肥豬,是準備開慶功宴時用的。還有的船上還載著辦公桌、椅,準備戰鬥結束後,建立「新政權使用」。
作戰計劃更離譜:每人帶三餐飯,「準備苦戰一天」,「在金門縣城吃中午飯」。
更搞笑的是,共軍知道金門島上的國軍有一支裝甲部隊,有美製坦克。共軍就準備了打坦克用的火箭筒。當時,火箭筒分為前筒、後筒和火箭彈三部分,需三人配合才能發射。可裝船的時候,前筒、後筒、火箭彈分裝在三艘船上。登陸後部隊亂套,零件湊不齊,火箭筒全成了廢鐵。
天意使然
金門戰役過程中出現一些非常有利於國軍的意外或者巧合,如同天佑神助。
10月24日下午,國軍的三輛坦克在進行演練的時候,有一輛坦克的履帶掉了,所以只能留在龍口的海灘上,另外一輛坦克就留在那裡,守衛著這輛坦克。
到了當天夜間,共軍登陸的時候,國軍一輛坦克正好對著海面,一位射擊手意外地踩到腳部的擊發器,將一顆穿甲彈打出去了。這顆穿甲彈意外地命中了共軍裝了彈藥的船隻。「轟」的一聲巨響,引發大爆炸。
一時間,火光沖天,引燃周圍的船隻,警醒沉睡的國軍。兩輛坦克隨即投入戰鬥,給登陸的共軍迎頭痛擊。
25日凌晨1時30分左右,在一點紅的海灘上,國軍一位排長在查哨時,意外地踩到地雷受傷。當時爆炸聲很大,驚醒防線上睡覺的官兵,以為共軍上岸了,紛紛拿槍警戒,帶著彈藥衝入戰壕。炮兵營迅速將各炮位的炮彈推入炮膛,開始備射,同時打開了探照燈,竟然發現了來犯的共軍。雙方立即開始交火。
如果沒有這一顆爆炸的地雷,國軍也許會被打個措手不及。
這兩次「意外」,像不像是老天在幫國軍!
結語
金門戰役後,共軍總結敗因,說是「輕敵」和「急躁」。但台灣學者一針見血:沒有制空權、制海權,登陸戰必敗。毛澤東明知條件不足,還硬要打,才是根源。可那個年代,誰敢說毛的錯?只能讓士兵白白送命。
金門戰役中,共軍一些將領戰死,一些被俘。被俘的團級指揮官中,244團政治部主任孫樹亮、251團副團長馬紹堂,於1950年10月被遣返大陸,隨後被開除黨籍和軍籍,各被判五年有期徒刑。被俘的營級軍官中,有六人被遣返大陸,也都被判刑。
——《百年真相》製作組
責任編輯:連書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