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0日訊】(英文專欄作家Tamuz Itai撰文/原泉編譯)漫步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布拉戈維申斯克(Blagoveshchensk)或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街頭,映入眼簾的並非蘇聯時期的建築或遼闊的西伯利亞景觀——而是隨處可見的中文。
肉眼可見的轉變:在日常生活中的中共影響力
商店招牌、菜單、酒店宣傳冊,甚至部分交通標志都出現了漢字。去年底,布拉戈維申斯克的當地居民拍攝到只用中文標示的市中心新指示牌,引發了爭論,隨後邊境大橋附近的標識更換為中俄雙語。
這並非領土吞併,而是一個明顯的標志,反映出深刻的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轉變:這些城市正重新定位向南發展,積極尋求阿穆爾河(Amur River)對岸的貿易、旅遊和投資。
近年來,兩條新的基礎設施項目顯著縮小了邊界。2022年6月,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第一座公路橋在布拉戈維申斯克—黑河開通,2022年11月,同江—下列寧斯科耶首條鐵路橋通車。這些跨境通道將昔日的天然屏障——河流,轉變為繁忙的交通走廊,促進了人員流動、木材、礦石和消費品的雙向運輸。
那麼,中共是否正在「接管」俄羅斯遠東地區呢?
並非依靠坦克,而是通過經濟、基礎設施與微妙的影響力,使該地區與北京的紐帶比與莫斯科更為緊密。
俄東的豐富戰略資源
此現象反映出俄羅斯東部更廣泛的動態——這片從貝加爾湖延伸至太平洋的遼闊區域,面積超過500萬平方英里(1,300萬平方公里),占俄羅斯國土的77%。這片土地絕非空曠的凍原,而是資源寶庫,幾個世紀以來,全球大國一直對其垂涎三尺。
該地區以豐富的能源享有盛名: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通過管道輸送,比如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道(ESPO)直接向中國輸送原油;「西伯利亞力量一號」天然氣管道自2019年通氣,啟動為期30年的合同,向中國輸送天然氣。
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根據俄羅斯自然資源部2025年2月的數據,該地區蘊藏著29種類型的礦產,總計達6.58億公噸,包含黃金、鈀及關鍵稀土元素。西伯利亞供應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鈀,鈀對汽車催化劑和電子產品至關重要。
地面上,北方森林提供木材出口,而租賃的農田則種植大豆供應中國市場。鄂霍茨克海和太平洋沿岸是漁業金礦,出產鮭魚、鱈魚和螃蟹——截至2025年2月,俄羅斯漁船僅捕撈鱈魚就超過33萬噸,科學家建議2026年的捕撈配額為242萬噸。
該地區在全球海產品中占據重要份額,歷史上約占10%,儘管具體數字因配額和氣候變化而波動。從戰略上看,俄羅斯東部的地理位置——毗鄰中國、蒙古、朝鮮和太平洋——使其距離北京或東京比莫斯科更近,這既是俄羅斯的邊境弱點,也是爭奪影響力的關鍵地區。
中共的微妙滲透
中共的策略並非公開征服,而是通過油氣管道、人民幣支付和持續努力,進行耐心的滲透。
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道和「西伯利亞力量一號」管道將俄羅斯對華出口牢牢綁定,中共通過融資獲得優惠的市場准入。截至2025年5月,擬議中的途經蒙古的「西伯利亞力量二號」(Power of Siberia-2)仍在談判中,但停滯不前,中共利用俄羅斯喪失傳統歐洲市場之際,爭取更好的條款。
在金融領域,人民幣占據主導地位,尤其在西方國家因烏克蘭戰爭制裁俄羅斯後,更為顯著:超過95%的中俄貿易以人民幣或盧布結算,儘管上半年貿易總額下降9%,達到1,064.8億美元,這一比例仍保持穩定。這使得俄羅斯成為人民幣的試驗場,但中國銀行對美國二級制裁的謹慎態度賦予北京類似否決權的權力,使其能在適當時機暫停支付。
貿易情況也類似。西方汽車品牌在制裁後紛紛撤離,中國汽車填補了市場空缺,2025年上半年占據55%至57%的市場份額,略低於2024年的60%,原因是莫斯科提高了關稅,以及徵收「回收費」以保護本土製造商。電子產品、機械設備和消費品也紛紛湧入俄羅斯市場,貨架上充斥著「中國製造」的商品。
森林、農場和漁業加深了區域聯繫,中國企業在外貝加爾邊疆區租賃大片土地,通過特許權採伐木材,船隊控制著太平洋漁業捕撈,並在南邊加工,形成了對糧食安全的依賴關係。
經濟不平衡與地方依賴
對於遠東地區的州長們來說,這種經濟往來並非不受歡迎,而是關係到生存的問題。莫斯科對該地區的長期忽視可以追溯到後蘇聯時代,中央計劃經濟的崩潰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動蕩和人口大規模遷移。
自1991年以來,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人口流失超過四分之一,從約800萬下降到2010年代的約600萬,官方統計顯示,僅在1990年至2010年間就減少了175萬人。人口流失主要源於中央政府長期投資不足,導致基礎設施破敗,醫療、教育和交通網絡資金短缺,發展滯後,尤其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
許多當地人抱怨莫斯科優先發展西部地區,儘管遠東擁有豐富的資源,卻被視為遙遠的邊疆,這加劇了高生活成本、氣候惡劣和就業機會有限等問題,促使人口向西遷移到莫斯科或聖彼得堡等城市。
鼓勵俄羅斯族人向東遷移的激勵措施收效甚微,基礎設施依然破敗不堪,促使地區領導人轉向北京尋求替代方案,北京提供了資金、勞動力和項目。中國承包商修建道路、農民耕種土地、銀行提供信貸。結果呢?俄東成了在經濟上更傾向於哈爾濱而非克里姆林宮的地區。
不平衡的夥伴關係
這種不對稱性重塑了中俄關係,讓「合作無上限」的說辭不攻自破。
在能源領域,中共在「西伯利亞力量二號」項目上的拖延,使莫斯科淪為價格接受者,尤其在失去歐洲市場的情況下。人民幣的主導地位雖然提供了穩定性,但也讓俄羅斯暴露於北京的政策變動風險中。區域一體化推動遠東省份向南發展,那裡的市場和投資者距離更近。
在政治層面,北京謹慎調整支持力度——足以讓俄羅斯維持下去,但不足以形成真正的聯盟。以伊朗為例:在2024年與以色列的緊張關係中,中共既未提供軍事支援,也未在聯合國提供庇護,而是優先考慮石油安全,而非捍衛其「夥伴」。這是交易關係:北京換取資源准入,同時將風險降至最低。
中共的長期戰略
這符合中共的長期戰略,而非單純的投機主義。俄羅斯遠東地區確保了陸上能源和資源的供應——石油、天然氣、金屬——繞過海上脆弱通道,如馬六甲海峽,避免美國海軍的封鎖。
俄羅斯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場,雙邊貿易95%使用本地貨幣,為「一帶一路」夥伴提供了模式。依賴關係擴大了中共的影響力:貸款和基礎設施建設,這與非洲礦產或拉美石油交易的模式如出一轍,在維護名義上的主權同時,由中共主導談判條款。更深層次的合作將俄羅斯與西方隔離,防止莫斯科重新站隊。
非天然盟友:歷史上的緊張關係
然而,中國和俄羅斯並不是天然盟友。歷史上充斥著衝突:1960年代的中蘇分裂在1969年烏蘇里江衝突中達到項點,當時莫斯科甚至考慮核選項。俄羅斯作為殖民者向東擴張;中國則記得清朝時期因不平等條約失去的領土。
兩國的世界觀不同:俄羅斯是被圍困的帝國,尋求緩衝區;中國則是共產主義政權,利用經濟實力謀求戰略優勢。
如今的夥伴關係是務實的,源於俄羅斯的孤立,但脆弱且不平等。
虛構與現實的對比 以及人性因素:來自湯姆‧克蘭西的啟示
美國作家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2000年創作了小說《熊與龍》(The Bear and the Dragon),這篇軍事題材長篇小說驚人地預見了這一點。在書中,危機中的中國為了資源入侵西伯利亞。克蘭西準確捕捉到了關鍵點——西伯利亞的財富,中共作為挑戰者、俄羅斯作為搖擺國家。但他誤判了中共的手段和本質:擴張通過合同而非坦克實現——更安靜、更有效;現實中也沒有理性的黨內長老帶來實質性改革。
到目前為止,俄羅斯選擇依賴中共而非與西方和解。在小說中,俄羅斯的轉向歸功於美國總統傑克‧瑞安(Jack Ryan),他正直,有戰略眼光,雖然是虛構,但領導人至關重要。我們見識了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強勢;如果美國、歐洲或亞洲的領導者德才兼備,聯盟格局或許會發生變化。關於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等人的爭論不斷,但核心問題超越意識形態:明智的決策或許能幫助俄羅斯擺脫中共的影響。
潛在的退出路徑:「和平走廊」
如果美國及其盟友提出一條退路呢?
「和平走廊」可以將俄羅斯東部的資源(如鈀或鈦)以有限且受監控的方式出口到日本和韓國,與烏克蘭停火協議的遵守情況掛鉤。付款可以通過審計的託管帳戶進行,如果違約可撤銷交易。俄羅斯可以獲得多方買家,減少對北京的依賴;盟友可確保獲得礦產資源,強化供應鏈穩定性,中共則失去影響力。
但這充滿了風險,如執行問題、公眾反彈、報復。但回報呢?烏克蘭局勢緩解、盟友的韌性,以及讓俄羅斯人看到擺脫對中共依賴的替代選擇。
結論
那些漢字標牌象徵著持續的傾斜——俄東的油氣管道、市場和貨幣逐漸向南靠攏。中共已獲得資源生命線、人民幣試驗場以及地緣政治楔子,逐步侵蝕莫斯科的主權。克蘭西洞悉了這場博弈的關鍵,卻誤判了實現手段——交易而非入侵。然而,若由可信且有能力的領導者展現創造性的政治智慧,例如建立和平走廊,或許能重新平衡局勢。
作者簡介:
塔穆茲‧伊泰(Tamuz Itai)是居住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記者、專欄作家。
原文:China’s Quiet Grip on Russia’s Far East: Resources, Dependency, and the Geopolitical Wedge刊登於英文《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俄羅斯遠東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Kirill Kudryavtsev/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王友群:又一個原中央軍委副主席被抓?
Next Article 中國頻現反共事件 袁紅冰:九評啟蒙意義大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