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总书记习近平2015年提出公厕改造升级计划,但这项「厕所革命」却创造出一些「能看不能用」的好看厕所。媒体批评,这种「面子工程」只会损害政府公信力。
央视「财经调查」节目20日播出的内容到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进行调查。不少村民反映,这两年村里新建了公共厕所,看上去干凈整洁、设施也全备,但村民们却很少使用过。
报导说,这些公共厕所日常并不会开放,只有当村子里有活动的时候才会开门给村民使用。而就在新建的公厕旁不到100公尺的地方,村民仍在使用的旱厕传来刺鼻异味。
根据「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上查到,稷山县2023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项目(新建公厕)合约公告显示,计划用人民币230.28万元(约新台币921万元)新建23座公厕,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而前述偶而开放或是从未开放的公厕,都属于去年新建的23座厕所。
针对这项报导,工人日报今天发文指出,建而不用的公厕,让民生工程沦为「面子工程」,背离了「厕所革命」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初衷。部分农村的新公厕陷入尴尬境地:外观精致、设施齐全,却因日常管理缺位、维护成本过高、村民使用不便等原因,成为展示品。
文章说,问题的根源,在于有的地方将「厕所革命」变成是政绩工程,未落实后续的维护责任,甚至为了省事将公厕一锁了之。此外,在缺水地区推广水冲厕所,却未配套供水设施,导致厕所建成即「瘫痪」;在形式主义作祟下,公厕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而非真正服务民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央视的节目播出后,稷山县发布情况通报称,将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还将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
港媒明报报导,习近平在2015年提出公厕改造升级计划,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他其后多次强调新农村建设也要推进厕所革命。目前「厕所革命」已被中国政府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报导说,2021年7月,习近平向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发布指示,强调求好不求快,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8个部门连手发布「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要求确保农村公厕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