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訊】中共當局投資20億元人民幣,歷時20年編纂而成的《清史》,據知最終經過兩年「政審」未能通過,被束之高閣。華裔學者張泰蘇在披露這一消息時直指,花20億元的大工程現在因為政治不正確而付諸東流,從中可知中共學術審查制度的現狀。
11月3日,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的法學、史學學者張泰蘇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稱,從可靠的消息來源得知,中共編纂的《清史》已被高層擱置,理由是「受到新清史影響過大」,「未能肯定人民的觀點」,因此在政治上「無法被接受」。
文中說,這是令人震驚的指控。「聽完之後百感交集。項目裡多少學者幾十年如一日地反對新清史,到最後還是逃不開這種莫須有的帽子。」
張泰蘇表示,過去20年來,當局已經為此編史計劃花費了將近20億元,現在只因「政治不正確」就被擱置,等於浪費資源。對於想了解當前中國學術審查情況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對此,美國歷史學家、新清史學者米華健在X回應說,其實是新清史的觀點受清史編纂組的影響,而不是相反。
張泰蘇也在微博上提及此事。其微博下邊不少網友回應:
「如果學術研究需要過政審的話,就必然喪失客觀性,只會產出畸形的怪物。」
「快截屏。幾十年後這就是《清史》研究史學史的一條重要史料。」
「卡殼未必是壞事,不完成清史也好過完成充滿意識形態(無論左右)史實靠邊的清史。」
「乾脆把歷史檔案的解密期弄成300年,就沒那麼些忌諱了。」
「清史還是不出為好,歷史要麼服務於合法性建構,要麼追求事實滿足個別人的好奇心,一種敘事一定不能同時滿足這兩個矛盾的目標,官修史書更是矛盾的焦點。」
1990年代開始,美國漢學界興起「新清史」研究風潮,其觀點與中共敘事大相逕庭。2019年1月,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曾發表長文《牢牢把握清史研究話語權》,宣稱清史研究「與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有著密切關係」,「事關意識形態安全」。
據悉,2002年中共官方決定編修《清史》,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持編寫,有多達上千名專家學者參與。2018年9月,《清史》送審稿上報中共當局。2019年,送審稿交由新成立的中國社科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負責審讀,並專門成立審讀工作領導小組。
2023年6月,中共央視報導,《清史》106冊共計3200萬字書稿的審讀工作歷經近兩年,已初步完成。但此事之後再無下文。
責任編輯:寧峰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BEIJING - JANUARY 15: A woman visits the ruins of Yuanming Yuan on January 15, 2007 in Beijing, China. Yuanming Yuan, known as the old Summer Pala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west of Beijing. Yuanming Yuan was composed of three independent gardens and covered an area of about 350 hectares with up to one hundred landscape spots. It was sacked, looted and burned to the ground by the British and French troops in October 1860. Beijing will be the host city for 2008 Summer Olympic Games. (Photo by Guang Niu/Getty Images)
北京園明園資料照( Guang Niu/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貴陽商場電梯故障 工人維修被離奇捲入夾死
Next Article 擺脫維穩監控 湖北勞工權益受害者進京維權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