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2日訊】10月7日,以色列遭遇建國75年來最嚴重的恐怖襲擊。在哈馬斯發動的恐襲中,有1400多人喪生,其中大多數是以色列平民,包括婦女、兒童、嬰兒、老人,還有來自34個國家的170名外國人,203人被綁架為人質。
這一天,哈馬斯殺害的猶太人,比二戰結束以來的任何一天都要多!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終身教授張平寫道:「事實上,這種禽獸不如的暴行不僅在以色列從未見過,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也極其罕見——即使是德國納粹,在實施種族滅絕計劃時,也還多少知道自己犯的是不可饒恕的罪行,還想方設法祕密行事,銷毀證據,不讓外人知道。也沒有像哈馬斯這樣洋洋得意地把罪行公之於眾,以之作為炫耀的資本。」
恐襲發生後,全世界信奉普世價值和傳統價值的國家和民眾都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
但是,至今,中共不僅不譴責哈馬斯,反而一再以各種「障眼法」替哈馬斯辯護。比如:
把哈馬斯對以色列的恐襲,與「巴以衝突」混為一談;聲稱問題的「癥結在於一直沒有還巴勒斯坦人民一個公道」,似乎以色列「還巴勒斯坦人民一個公道」了,就不會有這次恐襲了;當以色列嚴懲哈馬斯恐怖分子時,呼籲以色列「立即停火」,認為「以色列的行為已超越自衛範圍」;將以色列痛擊哈馬斯這樣的「恐怖勢力、極端勢力、犯罪勢力」說成「以暴制暴」;在以色列國難當頭之際,聲稱「平息巴以衝突的根本出路在於落實『兩國方案』,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中共對待哈馬斯恐襲的態度,實際上,是站在哈馬斯一邊,支持哈馬斯,力挺哈馬斯。
但是,中共挺哈馬斯,挺得住嗎?
這裡,我不想展開對這個問題做全面論述,著重談一談與以色列有直接關係的巴解及有關阿拉伯國家、民眾或組織對哈馬斯的態度。
巴解稱哈馬斯不代表巴勒斯坦人民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最重要的政治組織。
至2019年,全世界有143個主權國家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
現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巴解最大的政治派別法塔赫主席、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是阿巴斯。
10月15日,據巴勒斯坦官方通訊社報導,阿巴斯表示,「哈馬斯的政策和行動並不代表巴勒斯坦人民」。
「哈馬斯」(Hamas)全稱:「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組織」,是1987年從巴解分裂出來的極端派別。
2006年,哈馬斯在巴勒斯坦自治議會選舉中擊敗法塔赫,隨即撕毀此前的巴以和平協議,不斷對以色列發起越境打擊。2007年,哈馬斯和法塔赫在加沙發生軍事衝突。激戰三天後,法塔赫被迫退出加沙,到約旦河西岸,建立巴勒斯坦合法政府。從此,哈馬斯成為加沙的統治者。
哈馬斯與今天的巴解法塔赫最大的區別是,拒絕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存在,鬥爭目標是摧毀以色列。
10月15日,以色列駐美大使Michael Herzog接受CNN採訪時說:「我們無意占領或重新占領加沙。」
預計以色列在剷除加沙哈馬斯恐怖分子後,可能將加沙移交給法塔赫管理。
埃及、約旦不許巴勒斯坦難民入境
埃及、約旦是以色列的兩個主要鄰國。以色列的西南部與埃及接壤,東部與約旦接壤。
從1948年起,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發生五次中東戰爭。埃及參加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中東戰爭,約旦參加了第一次、第三次中東戰爭。
經過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皆勝、阿拉伯國皆敗之後,當時阿拉伯國家中的第一強國——埃及意識到,不承認以色列建國的權利已不可能,戰爭解決不了問題。
1979年,埃及率先跟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1980年,埃及與以色列建交,成為第一個跟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國家。
1994年,約旦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同年,兩國實現關係正常化。
10月7日,哈馬斯恐襲以色列、以色列決定剷除哈馬斯之後,以色列的兩大鄰國——埃及、約旦雖然沒有譴責哈馬斯,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表示。
10月17日,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訪問德國時說,約旦和埃及都不會接收巴勒斯坦難民。10月18日,埃及總統塞西也表示,不會接受巴勒斯坦難民。
埃及、約旦都是阿拉伯國家,與巴勒斯坦人同文、同種、同教。
當以色列對哈馬斯盤踞的加沙實施圍城下的定點轟炸,並即將對加沙發動地面圍剿時,為什麼埃及、約旦都不願意接受巴勒斯坦難民?
真正的原因是: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約旦敞開國門,接納阿拉法特帶領的4000多名巴解士兵和40萬巴勒斯坦難民。阿拉法特卻在約旦搞了多起震驚世界的恐襲事件。1970年,阿拉法特一度聯合敘利亞,企圖武力推翻約旦國王侯賽因。1971年,巴解竟然暗殺了約旦總理塔爾。
實在忍無可忍的侯賽因國王,不得不將巴解及巴勒斯坦難民武力驅逐出境。巴解在約旦的所有據點被搗毀,3000至4000名士兵被擊斃。
巴解和巴勒斯坦難民被驅逐出約旦後,全都涌到黎巴嫩。
上世紀70年代前的黎巴嫩,是中東最穩定的國家,人民生活富足,首都貝魯特成為與蘇黎士並稱的國際金融之都,號稱「近東巴黎」。
阿拉法特到黎巴嫩後,繼續搞恐怖襲擊,導致黎巴嫩陷入長達16年的內戰,把黎巴嫩折騰成為滿目瘡痍、再起不能。直到1991年,黎巴嫩才將巴解及巴勒斯坦難民「清走」。
對埃及而言,除了上述發生在約旦、黎巴嫩的沉痛教訓外,拒收巴勒斯坦難民還有一個原因,哈馬斯曾經是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一個分支。穆兄會是埃及重點打擊的恐怖組織之一。
哈馬斯曾在埃及各地,特別西奈半島,參與策劃和實施多起恐襲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鑒於此,埃及一家法院曾宣布哈馬斯為恐怖組織。
2005年,以色列從加沙撤軍的同一年,埃及就跟以色列一起圍著加沙建隔離牆,由於距離更短,甚至比以色列還早幾個月完工。
2020年,埃及在距離原來的隔離牆不到10米處,再建一堵高6米、厚5米、長13公里的混凝土隔離牆,從Kerem Shalom渡口一直延伸到Rafah口岸的海濱。建成後,牆上每隔100米設一個觀察哨。
沙特王子譴責哈馬斯恐襲
10月20日,沙特王子費薩爾公開發表講話,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譴責哈馬斯的暴行。
他說:「我堅決譴責哈馬斯針對任何年齡和性別的平民的行為。這種目標掩蓋了哈馬斯聲稱的伊斯蘭身分。伊斯蘭教有禁止殺害無辜兒童、婦女、老人和禮拜場所的禁令。」
費薩爾王子雖不代表沙特政府發言,但他是王室重要成員,曾擔任沙特情報總局局長22年,他的發言還是很有份量的。
此前,以色列與沙特的關係有很大改善,已接近關係正常化。
9月22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聯合國發言時宣布,以色列將與沙特達成一項歷史性的和平協議。這項協議將「促進猶太教與伊斯蘭教、耶路撒冷與麥加、以撒後裔與以實瑪利後裔之間更廣泛的和解」。
內塔尼亞胡還表示,在最近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印度總理莫迪,以及歐洲和阿拉伯領導人宣布建立一條橫跨阿拉伯半島和以色列、連接印度和歐洲的走廊。
他說,這條「有遠見的走廊」將促進貿易、通信和能源互聯互通,造福20多億人。
但是,沙特與以色列關係的正常化,是伊朗以及伊朗支持的哈馬斯不能容忍的。伊朗和哈馬斯都不承認以色列。
由於沙特是阿拉伯半島最大的國家,是伊斯蘭遜尼派的領袖,有伊斯蘭教的兩大聖地——麥加、麥地那,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如果沙特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可能帶動一批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這更是伊朗和哈馬斯不能容忍的。
這也是此次伊朗支持的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恐襲的重要原因之一。
哈馬斯恐襲發生後,沙特不得不暫停與以色列的和解進程。
但是,沙特王子費薩爾的發言表明:此前以色列與沙特為改善關係做的大量努力,不會化為烏有,只不過延緩時日而已;哈馬斯將進一步被孤立。
全球阿訇委員會譴責哈馬斯
10月7日,總部位於伊拉克納傑夫的全球阿訇(伊瑪目)委員會(The Global Imam Council,GIC)發表聲明,譴責哈馬斯的恐怖襲擊,並宣稱該組織「與猶太人同在,共同對抗哈馬斯實施的類似ISIS的伊斯蘭恐怖主義」。
GIC是世界上最大的、由不同伊斯蘭教派和思想流派的穆斯林宗教領袖組成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由全球1,470名穆斯林阿訇組成。阿訇也被稱為伊瑪目,是對伊斯蘭教的首領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稱。
聲明指出:「全球阿訇委員會、我們的成員,以及全球阿訇領導的八百多個社區,遵守伊斯蘭命令委員會(The Islamic Fatwa Council)於2023年3月9日針對哈馬斯發布的命令,即指控哈馬斯犯有腐敗和反人類罪;禁止穆斯林民眾支持、捐贈、加入或為該恐怖組織祈禱。」
「GIC很自豪能夠向伊斯蘭命令委員會提出針對哈馬斯的命令,並為其決議文件做出貢獻,該文件概述了根據伊斯蘭法律對哈馬斯的指控。」
以色列境內阿拉伯人的態度
截至2022年底,以色列總人口965.6萬,其中猶太人、阿拉伯分別占73.6%、21.1%。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其他發達國家少數族裔的情況相似。2022年,以色列人均GDP約5.21萬美元,月平均工資約合3422美元,是高度發達國家。以色列的阿拉伯人經濟上沒有受到多少歧視,是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中生活最富裕的一部分人。
他們只是在政治上某些方面感到不滿。即使這樣,他們仍享有信仰自由,言論自由,組建政黨的自由,在戰爭時遊行抗議、聲援敵對國家的自由等。
多年來的民調顯示,70%左右的阿拉伯人為自己的以色列公民身分感到驕傲。最近的民調顯示,86%的以色列阿拉伯人不考慮移居其他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極少參與激進組織搞的恐怖襲擊,反而會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因為除了受到無差別打擊的恐襲威脅外,他們還會被激進組織視為「告密者」、「叛徒」,遭到額外的「定點清除」。這導致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激進組織更加疏遠。
當哈馬斯在以色列犯下反人類罪時,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作為一個整體,不會跟它「裡應外合」。
以色列得天佑神助
據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終身教授張平介紹,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逃離阿拉伯世界的猶太難民和逃離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難民人數基本相當,都在60萬到80萬之間。以色列默默無聞地吸收了自己的難民,花費巨大的努力將他們融入本來是以西方猶太人為主體的以色列社會,沒伸手向國際社會要1分錢,也沒把自己難民問題的解決當作實現和平的先決條件。
以色列是一個彈丸之地,人均耕地僅0.72畝地,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0.03%,資源極其匱乏,自然條件非常惡劣。
但是,小小的以色列,在周邊都是曾經想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的國家敵視下,經歷五次中東戰爭,卻巍然屹立不倒。
不僅如此,以色列還成了中東唯一的發達國家,人均財富最高、億萬富翁最多的國家。
據以色列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信息:2022年,以色列的GDP提升至17598新謝克爾,約合5241億美元。
以色列是公認的科技強國,創新能力居全球領先地位。至今已有14位諾貝爾獎得主。
以色列有約200家芯片公司,是全世界擁有最完整半導體產業鏈的國家之一,有全世界排名第一的人均工程師數量,單位面積內最多的高新初創企業。
從1948年建國至今,75年,以色列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各方面創造了許多令世界嘆為觀止的奇蹟。
以色列為什麼能做到這些?簡言之,就是五個字:天助自助者。以色列自強不息,順天而行,而得天助。
哈馬斯與以色列「死磕」,是以卵擊石。
結語
回顧1948年以色列復國以來75年的歷史,反對以色列復國的衝突,由整個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的衝突,即「阿以衝突」,變為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衝突,即「巴以衝突」,再變為哈馬斯與以色列的衝突,即「哈以衝突」。
以色列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敵人圈不斷縮小。恐怖組織哈馬斯企圖通過恐襲,挑起第六次中東戰爭,把以色列滅了,是逆天而行,不可能得逞。
以「假、惡、斗」為本質特徵的馬列主義為指導的中共,一葉障目,不見青山,力挺哈馬斯,想攪亂中東,從中漁利,同樣是逆天而行,最後,只能落得個被「天滅」的下場。
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TOPSHOT - Rockets fired by Palestinian militants from Gaza City are intercepted by the Israeli Iron Dome defence missile system in the early hours of October 8, 2023. Fighting between Israeli forces and the Palestinian militant group Hamas raged on October 8, with hundreds killed on both sides after a surprise attack on Israel prompted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to warn they were "embarking on a long and difficult war". (Photo by EYAD BABA / AFP) (Photo by EYAD BABA/AFP via Getty Images)
10月8日,以色列「鐵穹」防空系統攔截哈馬斯發射的火箭彈。(Eyad Baba/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被指連抽學生11個耳光 貴州教師回應引熱議
Next Article 【翻牆必看】釋永信在飛阿聯酋航班上被拍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