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网民在微信群写下「周一要去日本人学校」以及准备实施暴力的语句。相关聊天内容已在网上流传。舆论认为,网民的反日情绪,与在中共专制制度下当局长期推进的仇日教育相关。
学者指,官方在对待网民言论上采用双重标准。在目前的舆论框架下,民众对外国的批评有时被视为较「安全」的语句,但在其它议题上可能受限。
反西方教育下 网民极端言论时常出现
11月17日,当事人在微信群聊中提及前往日本人学校并连续写下「我等不及了」「杀杀杀」等语句,从而,被要求到派出所制作笔录。流出的图片显示,当事人被带至派出所的询问桌旁,桌面上放有文件与笔录纸张。他在笔录中称,自己在群内看到与日本人学校相关的内容后写下不当语句,并表示未有具体行动。
聊天截图显示,该微信群名为上海白帽子集团(480)。在截图中,有成员提及外部情况后,当事人连续写下「等周一图(屠)日本人学校」「我等不及了」「杀杀杀」。群内其他人回复「什么意思」,但多数人理解其指涉对象。
有网民透露,这类群组内的激烈语句在上海封控后仍时常出现。一网民说,在中国国内久居会看到同类发言者的人数不少,并引用易中天的说法指出,部分人只谈立场、不论是非,把自己放在权力者的位置,忽略自身处境。
长期研究中国网络治理的学者赵先生接受采访时指出,这类语句的出现与国内舆论环境存在关联。他说,中共在教育与媒体中反复使用特定历史叙事,使部分民众在谈及外部国家时,容易采取情绪化表达。他说,「这种语境累积多年后,会在网络上形成固定表达方式。」
赵先生表示,在目前的舆论框架下,民众对外国的批评有时被视为较安全的语句,但在其它议题上可能被限制。他说,「很多人不一定意识到哪些内容被视为边界,这也是事件背后的现实。」
另一名曾在上海任教的顾先生说,学生在网络与媒体上接触到的内容影响表达方式。他说,在教室中时常听到学生使用网络词汇指涉外国,「有些词汇在网上出现频率高,学生自然会使用。另外,学生在历史课上,老师常对学生灌输反日反西方教育,包括试题。我对这种教育很有意见,那又能如何呢,现象在基层,根源在上面。」
官方采用双重标准
上海访民刘先生接受采访时说,有仇恨日本、美国语句的出现与多年反日、反西方教育相关。他说,「涉及日本议题的网络内容在本地并不少见,当事人的群聊语句落在反日语境内时,处置方式会较轻。」
熟悉中共法律的刘先生做比较称,若把相同语句换成指向中共领导人,相信警察的处理方式会完全不同。他提到,广东曾有十几岁的孩子因发表疑似领导人女儿的身分信息而被判刑,「他还没有威胁人家」。
另一名财经博客在社交平台提到,涉事网民内容涉及公共事件,官方处置方式不应限于谈话,更应检视仇恨语句在网络上的流动。他说,「若有人在网络上发表针对公共设施的威胁,不会只被约谈。反日语境在网络上存在已久,这次的处置方式与其它类似内容相比,有所不同。」
上海的日本人学校位于虹桥地区。过去在网络舆论中时有针对该校的讨论。中共法律对涉及公共场所威胁的讯息设有条款,涵盖编造、散布恐怖讯息与寻衅滋事。各地亦要求群组管理员负责日常巡查,平台需上报异常内容。记者观察到,官方对反日、反欧美的语句,多采取较宽松处理。
在上海工作的许女士对记者说,她在微信群中常见针对日本与美国的言论,群主多未干涉,网管也避免处理。她说,「你批评共产党试试,你说政府乱收费看看,你批评大撒币,你敢吗?群主马上把你踢出去,你的账号马上被封。」
许女士表示,反日、反美语句在群聊中往往被视为可流通内容。她说,「假如这些言论指向国家领导人,平台会实时删除与封禁。作者也会被查三代。」
近期中日关系紧张
近期,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对外表述引发中日外交紧张。高市在国会答询时谈及台海局势,指若出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此番言论在中国社交平台引起大量讨论。中共外交部提出抗议,中日双方随后有多轮交涉,部分交流项目暂停。舆论认为,这波外交冲突影响民间情绪,相关议论在网络上持续扩散。
网络研究学者指出,涉及外国人或外国机构的威胁语句会受到关注。他说,这是十多年来中日关系较紧张的时期,相关内容常被纳入监测。「涉及学校的语句会被列入敏感事件的处理范围,但处理方式会视情况判断。」
近年,多地出现涉及日本人或日本人学校的安全事件。2024年6月,江苏苏州一名男子在日本人学校校车站附近持刀袭击日籍母子,一名中国籍校车工作人员在阻挡凶手时死亡。9月,广东深圳一名10岁日籍男童在上学途中遇刺,伤重不治。
事件后,日本外务省向中方提出交涉,要求确保在华日本人安全。上海日本人学校也在若干时间点采取在线上课或加强安保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