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訊】在全球最強大的核打擊力量中,美國海軍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無可置疑地位居第一,它可以在幾十分鐘內毀滅一個國家。現在,更新、更強大的「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正準備接替「俄亥俄」級成為新的世界海基核霸主,對中共來說是一個噩耗。
美海軍採購「哥倫比亞」級潛艦
10月10日,美國參議院以多數贊成通過了2026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該法案授權海軍在2026財年開始採購多至5艘「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核潛艇,並授權允許採用多艇採購合同,以更好地管理生產進度、限制成本。該法案同時授權美國海軍能夠進行長周期採購,以固定供應商價格,避免生產缺口。
此外,該法案還將責任限制在已撥付的資金範圍內,從而在優先事項或進度發生變化時降低財務風險。該法案將「哥倫比亞」級潛艦的多年採購授權納入更廣泛的美國國防政策框架,使工業執行與海軍的海基核威懾目標保持一致。該法案目前正提交眾議院與海軍聯席會議,以在最終頒布前協調分歧。
美國海軍計劃在2041年之前完成總共12艘「哥倫比亞」級潛艦的建造,總採購預算約為1,264億美元。其中,首艦「哥倫比亞特區號」(SSBN-826)已於2021年開始建造,預計造價約152億美元。
後續的「威斯康星號」(SSBN-827)和「格羅頓號」(SSBN-828),預計每艘造價在90億至100億美元之間,具體金額將視生產效率和材料成本而定。首艇造價較高的主要原因在於包含了建造初始成本。美國海軍計劃到2035財年前後,實現每年建造一艘潛艦的生產節奏。
美國海軍將「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建造計劃列為最優先事項,即便在預算緊縮時也必須確保進度。美國海軍為什麼將該計劃置於如此重要地位,還要從美國「三位一體」全球核威懾架構説起。
美國戰略核威懾力量三大支柱
美國戰略核威懾力量的三大支柱是,彈道飛彈核潛艇、陸基洲際彈道飛彈(ICBM)及攜帶核武器的遠程戰略轟炸機。
美國海軍現役核潛艇主要分為三類:核動力攻擊潛艦(SSN)、核動力巡航飛彈潛艦(SSGN)與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SSBN)。前二者為多用途艦艇,用於執行和平或戰爭時期的常規任務。自冷戰結束以後,它們不再攜帶核武器。未來,美國海軍可能將一種名為核動力海基巡航飛彈(SLCM-N)的新型核武器部署到核動力攻擊潛艦上。
與前二者不同,彈道飛彈核潛艇負責執行單一的戰略核威懾任務,它配備了可攜帶多個核彈頭的大型遠程潛射彈道飛彈,長期隱蔽在海上,在美國遭受核攻擊的情況下,確保美國可以發動毀滅對手的「二次核打擊」,以威懾對手不敢發動核攻擊。
彈道飛彈核潛艇是「三位一體」中生存能力最強的組成部分。巡邏期間幾乎無法被偵測,目前仍沒有已知的反潛系統能夠對美國彈道飛彈核潛艇構成實質性威脅。當然,隨著反潛作戰技術的發展,未來可能會導致彈道飛彈核潛艇面臨挑戰。但至少到目前為止,彈道飛彈核潛艇仍是最難被摧毀的核威懾平台,它與陸基洲際彈道飛彈及核轟炸機形成互補。
為維持穩定威懾,美國海軍必須確保在任何時刻都有數艘彈道飛彈核潛艇處於戰鬥值班狀態,從而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戰區維持不間斷的核威懾巡邏,以確保二次核打擊能力。目前承擔這項任務的正是「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
問世40年 「俄亥俄」級潛艇從未被超越
「俄亥俄」級潛艇自問世40年以來從未被超越,它是美國現役最大型的戰略核潛艇,水下排水量達18,700噸。自1970年代末,一直擔當美國海基核威懾的核心力量,目前有18艘處於服役狀態,其中4艘為巡航飛彈核潛艇,14艘為彈道飛彈核潛艇。
與俄羅斯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相比,「俄亥俄」級核潛艇並不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但它卻是世界上最安靜的。其水下噪音低於100分貝,幾乎融入海洋背景噪音中。相比之下,俄羅斯的「北風之神」為108分貝,中共的「094型」為115分貝。
水下噪音每減少6分貝,敵人潛艇被動聲吶的探測距離就會縮短50%,可見「俄亥俄」級核潛艇的隱蔽性與中俄同類潛艇拉開的距離有多大。即使即將退役,它仍是全球範圍內最安靜、最難被探測的水下戰略平台。
此外,核潛艇的載彈量也是評價其能力的重要指標。「俄亥俄」級潛艇共搭載24枚「三叉戟II」D-5型潛射彈道飛彈,最大射程為1萬2千公里。每枚飛彈最多可攜帶12枚W88型核彈頭[《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將其數量限制為8枚],每枚彈頭的爆炸當量為30萬至45萬噸。
按其應有的最大能力推算,一艘「俄亥俄」級潛艇最多可以同時攻擊288個目標,核爆總當量達到1億噸,足以摧毀一個中等國家。可見,一艘悄無聲息、可能游弋在世界任何海域的「俄亥俄」級潛艇是何等恐怖的存在。
相比之下,俄羅斯的「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共搭載16枚「布拉瓦」潛射彈道飛彈,最多160枚核彈頭;中共的「094型」核潛艇,共搭載12枚巨浪-2潛射彈道飛彈,最多72枚核彈頭,它們與「俄亥俄」級潛艇的差距可見一斑。
現役的14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中,首艦「亨利‧M‧傑克遜號」(SSBN-730)將於2027年退役,結束其42年的使命。此後,其餘13艘將以每年一艘的速度陸續退役,直到2040年完成替換。
整個退役過程中,將由新型的「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核潛艇逐步替代。同時,「俄亥俄」級潛艦上搭載的D-5彈道飛彈將轉移到新的「哥倫比亞」級潛艦上。美國海軍已開始D-5飛彈的延壽計劃,使其服役期延長至2040年前後,屆時D-5飛彈將被新型潛射彈道飛彈取代。
「哥倫比亞」級潛艇更具優勢
與現役的「俄亥俄」級潛艇相比,「哥倫比亞」級潛艇的體型更大,其艇長約171公尺,寬約13公尺,水下排水量約為21,140噸。每艘潛艦編制155名艇員。
其主要改進內容包括:採用無需燃料補給的新型S1B反應堆,實現終身運行,也就是在其42年的全壽命周期內無需補充燃料;採用泵噴推進的電力驅動,降低噪音;艇體採用X形尾翼與先進的消音塗層,提升隱蔽性;聲吶系統配備大孔徑艏陣列、舷側陣列以及拖曳陣列,增強探測和導航能力;採用模組化內部結構,減少維護工作;進一步提高自動化集成和數位控制系統應用;作戰系統採用AN/BYG-1火控系統以及與安全戰略指揮網絡相容的先進電子戰、通訊和導航系統;發射管數量從24個減少到16個,但通過提高可用性、減少維護時間來彌補載彈量減少的不足。
美國海軍的目標是憑藉更高效的核反應堆和更優異的聲學性能,使12艘「哥倫比亞」級潛艇可以完成先前需要14艘「俄亥俄」級潛艇才能完成的任務。
海軍要求,至少需要有10艘彈道飛彈核潛艇處於戰鬥值班狀態,以確保在任何特定時刻都有一定數量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戰區維持不間斷的威懾巡邏。
由於「俄亥俄」級潛艦需要中期大修,經常有三到四艘潛艦處於核燃料更換或其它長周期維護工作中,所以需要建造14艘才能滿足至少有10艘潛艦處於運行狀態的需求。而「哥倫比亞」級免去了中期核燃料更換大修,減少了大約兩年的維護時間,所以只需要12艘就可以滿足維持10艘潛艇處於作戰狀態的需求。
「哥倫比亞」計劃 對中共是一個噩耗
「哥倫比亞」計劃進一步落實的消息,對中共來説是一個噩耗。這不僅是戰略核潛艇的疊代,更是核威懾格局的再平衡。歷史上,中共已經感受過「俄亥俄」級核潛艇的威力。
2010年6月,中共在東海試射反艦彈道飛彈,矛頭指向部署在太平洋的美國海上力量。美國海軍「密歇根號」「俄亥俄號」與「佛羅里達號」分別在韓國釜山、菲律賓蘇比克灣與印度洋戰略要衝狄耶戈加西亞同時浮出海面,對北京發出明確警告。
儘管中共近年在反潛技術上投入巨大,但由於技術、經驗和訓練的差距,其實戰能力仍然值得懷疑。英國王家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的分析認為,中共的反潛能力局限於近岸海域,難以追蹤縱橫太平洋的「俄亥俄」級潛艇。
雖然「俄亥俄」級體型龐大,但靜音與隱身性能頗佳,能夠逼近中國海岸潛行,將中共內陸納入射程,這使中共的早期預警系統將無用武之地。
即將退役的「俄亥俄」級尚且如此,未來更先進的「哥倫比亞」級對中共的威脅就可想而知了。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羅德島號」(SSBN 740)在金斯灣海軍潛艦基地。(U.S. Navy)
Previous Article大陸10月房地產數據全面下滑 行業繼續萎縮
Next Article 任嘉倫零片酬出演《鳳凰台上》 驚人原因曝光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