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5年10月25日訊】近年來,越來越多傳統大媒體與自媒體紛紛走向反共、揭露中共的行列,但不少媒體人卻依然使用中共創編的黨文化詞語,而且非常普遍而難以察覺。究竟有哪些耳熟能詳的詞語是黨文化?使用這些黨文化詞語又會帶來什麼影響?本集節目,與您聊聊。
﹡正言
五千豐華曠穹來 紅魔竄竊神慧埋 一言一念蕩邪正 醒德通脈天路開
——唐浩
大家好,我是唐浩,今天都好嗎?
我做自媒體已經幾年了,這些年來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傳統大媒體跟自媒體都走向反共路線,也就是揭露中共、對抗中共。當然啦,有些反共自媒體其實是中共特務反串的,這個我們就不討論。
但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有些媒體人雖然很積極反共,但是他使用的語言跟詞彙啊,不少還是中共創造的「黨文化詞語」,也就是這些詞語並不是五千年傳統文化留下來的,而是在中共統治這70幾年來、被那些對中共歌功頌德的作家或媒體創造出來的。
權力決定符號義 使用符號義助推權力
這些詞語,基本上今天的中國人都普遍使用,但是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也就是在使用這些黨文化詞語的過程當中,可能會有意無意的幫著中共宣傳他們的意識形態。為什麼呢?這裡我就要借用符號學來解釋了。
從符號學來說,任何一個符號,都可以拆解成表面的載具,也就是「符號具」(signifier),以及符號背後指涉的意義,也就是「符號義」(signified)。比方說「韭菜」,韭菜表面的符號具就是一種蔬菜,但是你一定會聯想到「被中共欺壓的人民百姓」,這就是符號義,對不對?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符號義是一種「約定俗成」或者「歷史積澱」的結果,當很多中國人認為百姓就是韭菜一樣,被中共的鐮刀一割再割,大家覺得很貼切,就衍生出了這樣的符號關係。
而符號義呢,如果再往深處去挖,會發現它背後其實隱藏著某種意識形態,而這種意識形態背後呢,就是對應著某種權力或者權力爭鬥的結果。比方說「和諧」,這個詞本來是傳統文化裡的正面詞彙,道家講「天地人合一」嘛,和諧就是天地人之間處於一種很平衡、很協調、很圓容、很舒服的狀態。
但是,在中共推動所謂的「和諧社會」之後,這個詞的意義就變了,就變成是「壓制百姓、高壓統治、對中共當局和諧」的社會,簡單說就是「維穩權力」。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中共動用它的高壓權力介入這個詞裡、偷換概念,把這個詞給變異了、變質了。換句話說,權力可以決定一個符號的符號義,反過來講,符號義的使用也不斷的在宣揚和推廣權力的存在。
這個邏輯大家聽得懂嗎?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警惕、或者儘量避免使用中共創造的黨文化詞語,因為這些詞語就像微量的化學毒物一樣,乍看之下好像沒有太大影響,但是累積久了、污染久了,也會對人的思想帶來一定的干擾,也是在強化共產黨對人民的權力控制和思想控制。
常見的黨文化詞語
所以接下來我想跟大家講一些很常見的黨文化詞語,提醒大家儘量少用或者不用,特別是反共的媒體人。
「開弓沒有回頭箭」
首先第一個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這個詞太普遍了,但它不是傳統文化的東西,它是來自1956年高雲覽出版的《小城春秋》第三十章,裡面有一句話:「告訴你,我吳七開弓沒有回頭箭,冤讎要結就結到底!」
那讀過這本小說的朋友們知道,這本書講的是1930年共產黨主導的「廈門大劫獄」,是為共產黨歌功頌德的,所以這個詞是很典型的黨文化詞語。
「魚死網破」
第二個是「魚死網破」,這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但它一樣不是傳統文化,出處是曲波1957年出版的小說《林海雪原》,裡面有一段話說,「高波的心像炸裂了一樣,恨不得一步撲上去,來一個魚死網破。」
那國內的朋友都知道《林海雪原》,這是幫中共歌功頌德的小說,特別是裡面的「智取威虎山」這一段,後來變成了中共的「八大樣板戲」之一。所以「魚死網破」當然是黨文化,在傳統文化裡不這樣講,而是講「玉石俱焚」或者「兩敗俱傷」。
「風口浪尖」
第三個詞是「風口浪尖」,這個詞也是非常常見的。它的出處是向春在1976年出版的《煤城怒火》第21章,裡面說「現在到了風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時候了,為了黨,為了人民,為了抗日,一定要幹出個英雄樣來!」
這一聽就知道,《煤城怒火》是在吹捧共產黨的文藝宣傳作品,所以「風口浪尖」也是黨文化。
「風風火火」
第四個是「風風火火」,這個詞是來自徐光耀1949年出版的小說《平原烈火》,裡頭有一段說到,「忽然老曹一頭撞進來,忽閃忽閃眨著兩隻眼,風風火火地連叫:『大隊長,大隊長!』」
《平原烈火》是宣傳中共抗日的小說,當初還被稱作是「工農兵創作的第一座紀念碑」。所以這個詞也是黨文化產物。
「眼觀六路」
第五個詞是「眼觀六路」,這個詞很有意思,它的出處是清朝的《兒女英雄傳》,裡頭有句話,「強盜的本領講得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好,這個詞確實不是中共統治期間創造的,但是這個詞在更早就有了一個版本,就是在明朝的《封神演義》第53回,裡頭說:「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封神演義》講將軍的本事要「眼觀四處」,是哪四處?前後左右,對不對?那《兒女英雄傳》說,盜賊的本領是「眼觀六路」,哪六路?前後左右加上「上下」,對不對?因為盜賊嘛,要爬上爬下的,當然也要看上下。哪請問你,「眼觀四處」的出處是跟神有關,「眼觀六路」是跟強盜有關,你覺得哪一個更好?當然是神啊!
所以在台灣的華人圈裡,人們普遍講的是「眼觀四處」或者「眼觀四面」,但是在大陸的華人圈裡,講的卻是「眼觀六路」。為什麼?因為中共對人民的長期教育與媒體宣傳,都刻意選了盜賊的版本,捨棄了封神的版本。
為什麼中共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中共講「無神論」,所以容不下「有神論」的傳統文化,另方面是中共有意的在敗壞中國人民的思想與道德,所以讓你在日常的語言使用上,就「眼觀六路」,向盜賊靠攏,忘掉「眼觀四處」,遠離神、遠離傳統。所以「眼觀六路」雖然出自傳統文化,但已經被中共的黨文化污染了。
「順藤摸瓜」
第六個詞是「順藤摸瓜」,這個詞傳統文化裡沒有,出處是《人民日報》1982年6月30日的一篇報導,裡頭寫「由此順藤摸瓜,很快破獲了這起盜竊案」。其實這個詞跟「眼觀六路」很像,都是中共在把人們往「壞人」方向帶。怎麼說呢?
大家想想,「順藤摸瓜」是什麼情景?是黑夜裡有人在田裡想找瓜,但因為看不清楚,所以只能一邊找一邊摸,摸到瓜藤之後繼續摸上去,最後終於找到瓜,對不對?那這個行為是什麼?是小偷、盜賊啊,因為偷瓜嘛!你看黨媒也很清楚這道理,所以把這個詞用在盜竊案上,「順藤摸瓜,很快破獲了這起盜竊案」。
好,中共先叫大家用盜賊的「眼觀六路」,後來又創出小偷的「順藤摸瓜」給大家用,這是不是有意的在把人們的思想、行為往「壞人」帶?所以「順藤摸瓜」也是黨文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
第七個詞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詞在中國網站上說是「俗語」,說最早的書面出處是1965年的小說《武陵山下》,而《武陵山下》也是一部為中共宣傳的小說。
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早就有了一個更好的詞,叫做「皇天不負苦心人」或者「皇天不負好心人」,這個出處是明朝大將戚繼光寫的《練兵實紀》,裡面有段話講,「諺雲『皇天不負好心人,皇天不負苦心人』是也」。
好,大家知道,共產黨統治以前的傳統中國,是敬天信神的,也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只要人心地好,或者肯吃苦、不怕難,上天就會給這個人好的善報,這就是傳統文化教導人的更深層內涵,同時也用這個「因果有報」的天理,在約束著人們的道德品行。所以真正的傳統文化也叫「神傳文化」,是帶著人往高道德的方向走、往神的方向走。
但是在共產黨的「無神論」統治下,卻把這個內涵給抽換了,改成「功夫不負有心人」,也就是共產黨宣傳的「人定勝天」,不用信神,相信人、相信黨就行。這句話就失去教人向善、教人敬天信神的原意了,所以也是黨文化的產物。
「一石激起千層浪」
最後我們再講一個詞,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詞非常常見,在中國大陸的網站搜這個詞的出處,會說是「俗語」,沒有特定的書面出處。但是,翻遍古代的書籍裡也都沒有這個詞,即便在海峽對岸的台灣,也沒有文藝作品出現過這個詞,所以台灣人過去也不用這個詞。所以這個詞很可能是中共統治期間冒出來的。
而且,從字面意義來看,一顆石頭丟下海,不管多大,也不可能「掀起千層浪」,對吧?所以這很顯然是有中共的「假大空」的浮誇在裡頭。當然,李白以前也寫過「白髮三千丈」,那是一種文學上的誇飾,而且沒有中共的黨文化。
雖然「一石激起千層浪」也是一種誇飾,但畢竟是在中共統治期間搞出來的,所以我個人是傾向認為,這個詞也是屬於黨文化,還是少用為妙。
好,以上呢,都是我個人的見解,可能不一定都準確,但是更主要的是想提醒大家,盡量使用傳統的語言和詞彙,避免黨文化的詞語,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媒體報導中,恢復傳統,解體共產黨的權力滲透。
歡迎訂閱《世界的十字路口》乾淨世界分頻道:https://tinyurl.com/ymtdx9f9
——《世界的十字路口》製作組
責任編輯:連書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