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訊】(記者程木蘭綜合報導)中共近日高調宣稱開通「中歐北極快航」航線,由寧波舟山港啟航、經北極航道抵達英國港口,聲稱航期縮短一半、開創「冰上絲綢之路」新紀元。然而,由於北極航線橫跨地緣政治敏感區,且缺乏穩定基礎設施,國際海運專家認為其風險仍大於商機。
中共官方媒體報導,今年9月23日,自浙江寧波舟山港啟航的「伊斯坦堡橋號」(Istanbul Bridge)集裝箱輪,經由北極航道穿越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於10月13日晚間抵達英國費利克斯托港(Felixstowe),全程約20天,比經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航線的約40天航期縮短一半。中共官媒稱此為「冰上絲綢之路」的里程碑,象徵中國與歐洲間新海運通道的開啟。
北極航線風險大於商機 國際航商遲疑
根據中共官媒報導,「伊斯坦堡橋號」集裝箱輪載運約4,000個標準貨櫃,串聯中國的寧波、上海、青島、大連等港口,與歐洲的費利克斯托(Felixstowe)、鹿特丹、漢堡、格旦斯克(Gdansk)等港口,標榜其為「中國與歐洲之間最快的海上集裝箱航線」。
此舉被視為中共「冰上絲綢之路」概念的具體實踐。自2017年中共黨魁習近平首次提出該構想,並於2018年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以來,北京即積極尋求在北極開拓新航線。
儘管中共媒體大肆宣傳其「歷史性突破」,國際航商仍對北極航行持保留態度。集裝箱航運龍頭馬士基(Maersk)早於2018年以旗下「文塔馬士基號」(Venta Maersk)完成北極試航,但此後未再重返該航道。
俄羅斯國企航道運營商Rosatom數據顯示,2024年北極航道轉運貨物僅300萬噸。這年正是也門(Yemen)胡塞組織(Houthis)發動襲擊迫使多數航船改道。相較於蘇伊士運河前一年2023年正常運行的貨物轉運量15.7億噸,差距懸殊。
倫敦顧問公司海事專家丹尼爾‧李察茲(Daniel Richards)今年6月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全球航商與客戶普遍保守,不願涉足地緣政治與環境高度敏感的北極區域。他直言,「這種情況短期內不大可能改變」。
紐約船舶金融專家瓦西爾‧卡拉札斯(Basil Karatzas)也指出,該航線「相當孤立,而且不是全年可行」。對多數航商而言,北極航行在經濟與地緣政治上的風險,仍大於可能的商機。
北極部分海域夏季經常無冰,但是航商仍需倚賴具加強船殼的「冰級」(ice-class)船舶運航,並需要俄羅斯運營商Rosatom提供的破冰船開路,極具風險。
對於需要固定班表的集裝箱貨船來說,李察茲指出,難以預測的天候構成「技術層面挑戰」,哪些海域何時無冰、是否需要破冰船協助,往往難以掌握。
中共圖謀增加中歐貿易往來 以減輕美中間壓力
根據俄羅斯國營「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表示,中國企業對行經北極的「北海航線」(Northern Sea Route)運輸貨物,興趣日益濃厚。
由Rosatom負責基礎設施與運營管理的「北海航線」,目前僅於夏季冰層融化時開放,並全程幾乎位於俄羅斯專屬經濟區內。
據中共媒體報導,這條路線可大幅節省時間與燃料成本,航程比經蘇伊士運河或繞行南非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縮短20至30天。
路透社援引中共海關數據報導,2025年9月中國對歐洲出口年增14%,同期對美出口則下降27%,顯示北京正積極分散出口市場,以減輕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壓力。
同時,隨著中共尋求降低對馬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ca)的依賴,北京亦強化與俄羅斯在北極的海上合作,視之為戰略性替代路線。
然而,北海航道繞開了既有的轉運樞紐,對一般航商而言,很難在港口間靈活裝卸。
以馬士基為例,對樞紐港口的依賴,是其未採北極航線的主要原因之一。據悉,該公司仰賴馬來西亞、阿曼(Oman),以及直布羅陀海峽兩岸的西班牙與摩洛哥港口樞紐,以服務亞洲、波斯灣地區與非洲市場。
此外,由於制裁限制,馬士基已不在俄羅斯開展業務,包括不在俄羅斯海域活動。
船舶金融專家卡拉札斯推測,國際間多數航商仍會觀望:「除非出現極具說服力的理由,短期內大家應該仍會避而不走。」
極地航行危害環境 並有安全隱患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報導,「伊斯坦堡橋號」實際花費23天完成航程,比預期多三天。氣候變化導致船速放緩,但中共媒體仍將此航行形容為「從運河時代邁入極地時代」的象徵。
然而,環保專家對此抱持警惕。法國塔拉海洋保護組織(Tara Ocean)創辦人羅曼‧特魯布雷(Romain Troublé)警告,北極航行「充滿風險且代價昂貴」。一旦發生船隻洩漏或事故,清理北冰洋的難度遠高於其它海域,「因為夏季極短,一旦進入冰封季節,任何應急行動都幾乎不可能進行」。
他指出,燃料燃燒產生的黑碳會附著於冰層表面,加速冰川消融,進而威脅整個北極生態。「若此趨勢持續,到2040年前後,北極冰層或將徹底消失。」特魯布雷警告。
據《今日北極》(Arctic Today)今年8月的報導,2024年,北海航線上超過84%的貨運量為石油與天然氣。化石燃料開採是俄羅斯北極戰略的核心動力。儘管國際制裁日益加劇,克里姆林宮仍未顯示任何放緩跡象。
此外,越來越多未受監管、維護不良的油輪在北極運作,猶如「影子船隊」出沒。為躲避偵查,這些油輪經常關閉船舶應答器(transponders),造成安全隱患。
特魯布雷強調:「北極航線並非真正的黃金水道,而是高風險、低回報的賭注。」
事實上,僅少數貨櫃船以相對小的規模行走北極航道,多半是由與俄羅斯和中國有關聯的專業營運商操作。多數大型航商已簽署「北極航運承諾書」(Arctic Corporate Shipping Pledge),承諾不進入北極,以防污染環境。
責任編輯:高靜#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示意圖。2021年8月18日,俄羅斯 「勝利50年 」核動力破冰船出現在北極。(Ekaterina Anisimova/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美光被曝退出中國數據中心服務器芯片業務
Next Article 川普:高關稅不可持續 但中共迫使我這樣做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