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訊】(記者文馨報導)10月11日,「故宮地下有一條15公里暗溝」的話題登上百度熱搜。陸媒報導,人們首次看清了故宮地下15公里的暗溝把雨水引入金水河,排出紫禁城外的過程。
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竣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周圍城牆約為3.4公里,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古建築之一。
紫禁城600年不淹水的紀錄於2023年被打破之後,每次北京暴雨都會引發人們對於故宮排水系統的關注。
綜合陸媒10月11日報導,近日,工作人員派出機器人鑽進地溝,讓人們第一次看到在故宮金瓦紅牆的輝煌之下,暗藏著長達15公里的地下暗溝。
這些暗溝,聯絡支渠、幹渠,最後全部通向內金水河,再與護城河匯流,將雨水排出城外,系統工程之浩大超過地面上的金水河,導引宮內逾90個院落、72萬平方米面積上的雨水,排到故宮城外的排水系統中。
而故宮的建築物密集,重重院落相互阻隔,各個殿宇各類屋頂的設計都遵循屋脊高、坡度陡的特點,其目的也是為了迅速地排雨水。
主體建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基座下也都有相應的排水系統。而故宮內的人工湖太液池和後海也具有蓄水調節洪水的功能,以減緩洪水的流速,從而避免極大雨量帶來洪澇。
故宮「千龍吐水」真相
故宮建築物還有各式各樣的排水孔洞,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例,其坐落於三層台基之上,每層台基的地面有3%~5%的輕緩坡度,中間高、四周低,保證中央的宮殿不會積水。
台基四周欄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並裝飾了超過1,100個用於排水的螭首龍頭,令雨水可以很快排到下層,在暴雨時就會出現「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
雨水落地後,通過建築周邊的明溝排走,進入內金水河,或通過各類排水孔(錢眼、溝眼)流入地下暗溝,最後導入內金水河,匯入城市河道。
故宮三大宮殿台基上的這些龍頭一逢到降雨時,就會展現「千龍吐水」景觀。(Shutterstock)
在明清兩代,每年黃曆3月都要打開暗溝清理淤塞,定期疏通維護故宮建築群不受汛期洪澇的侵襲。
据介绍,故宫依靠精妙的排水系统,宏大的故宫建筑群,在无数次骤雨中安然无恙,创下了600年在风雨中不淹水的奇迹。
這些龐大的排水系統,至今仍在發揮作用。故宮現有的雨水排水設施九成是沿用古人所建造的,現代修建的排水溝渠占比不到10%。
2023年8月,受強降雨影響,慈寧宮院落西側曾出現嚴重積水。當時中國問題專家橫河評論說,作為明清兩代帝王所在的地方,紫禁城600年來沒淹過水,現在突然水淹不是好兆頭。
此後,故宮部分區域多次出現水浸,在工作人員把排水溝渠裡的大量水樽、膠袋等雜物清理後恢復正常排水功能。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2024年11月13日,雨中的故宮。 (Daniel Dorko / Hans Lucas / Hans Lucas via AFP)
Previous Article【百年真相】莫雄:從孫中山信徒到中共特務
Next Article 美中貿易戰全面升級 中共能源供應鏈遭衝擊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