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7日訊】(記者李塑報導)中國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今天(10月7日)發文表示,今年中國新車銷售出現大規模虧損,全國汽車經銷商普遍存在流動資金緊張,同時面臨「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困境,需要相關部門推出相應措施以擺脫汽車企業生存的困境。
中國新車銷售大規模虧損 「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崔東樹今天在其微信公眾號發表題為「2025年中國汽車經銷商急需政策支持」文章,表示當前中國汽車經銷商的新車銷售出現大規模虧損,普遍存在「現金流赤字經營」和「資金鏈斷裂風險加劇」的情況,已「難以擺脫生存的困境」。
文章說,中國汽車經銷商現階段面臨的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消費不振和廠商批發量的雙重壓力,使經銷商庫存維持高檔,為降低資金壓力和融資成本,經銷商被迫低價拋售求生。
二是「價格戰」使得進銷倒掛嚴重,經銷商「賣得越多虧得越多」,同時又面臨融資到期履約困難壓力,經銷商面臨經營回款斷流,資金鏈斷裂風險陡增。目前經銷商現有流動資金「維持時間已壓縮至極限」。
文章提到,中國汽車經銷商銷售毛利偏低,市場競爭激烈,中古車獲利尚未有效提升,行業生存狀態亟待改善。而傳統燃油車市場持續萎縮,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突破55%,行業生態正經歷重組,新能源轉型已成為經銷商能否盈利的關鍵。
今年中國傳統燃油車經銷商虧損比例高達58.6%。而自2019年以來,中國汽車經銷商整體淨利潤率由2%降到2024年的0,今年更降到-2%,其中多家龍頭級經銷商今年也出現虧損。
中共推動電動車發展 導致各地產能過剩
對於中國新車銷售出現大規模虧損,分析認為,其原因在於中共對電動車推行的優先政策所致。
據德國之聲報導,政策優先考慮就業和經濟增長目標下的銷量和市場份額,而非利潤和可持續競爭。地方政府為了產能和稅收,向車企提供廉價的土地和補貼,導致全國各地產能過剩。
曾在中國一家電動車初創公司工作過的澳洲宏觀經濟評論員魯珀特‧米切爾(Rupert Mitchell)說:「當北京發出這是一個戰略產業的訊號時,每一個省長都想要汽車工廠。他們要在中共面前掙表現,結果就是車企加大投資。」
路透社報導說,中國品牌在推出新車型方面已遠遠領先外國競爭對手。但推動汽車行業爆炸性增長和創新的政府政策,如今卻在整個國內銷售鏈條上製造「雙輸」的交易。
其實,中國汽車市場的混亂,中共的政策制定者早已埋下伏筆。上世紀90年代起,中共就希望中國在汽車產業最大的變革之一——電動車崛起中占據主導地位。
2009年,北京啟動了一項計劃,鼓勵車企生產電動車,並推動消費者購買,背後有數十億美元的補貼支援。
到2017年,電動車仍未普及。當年,中共政府官員起草了一份汽車產業政策藍圖。這份長達1.3萬字的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年產汽車3500萬輛,幾乎是美國年度銷量紀錄的兩倍。
2017年的規劃引發地方政府瘋狂爭搶電動車企業。到去年,中國接近這一目標,全年生產超過3100萬輛汽車。
全國各地形成了一套模式:地方政府向車企提供優惠條件,作為交換,車企承諾完成生產和稅收指標。車企往往更關注完成這些指標,而不是盈利。蜂擁而上的結果導致產能過剩,車企陷入自我消耗的競爭之中,嚴重「內卷」又帶來非正常經營手段。
越來越多車企在虧損中加快「踩踏」
三一重卡董事長梁林河表示,中國車企被迫不斷賣車和生產,哪怕在巨額虧損下,因為現金流對生存至關重要。他說:「這就像騎自行車:只要你不停地踩踏板,雖然很累,但自行車還能站立不倒。」
隨著越來越多車企在虧損中加快「踩踏」,業內越來越多聲音呼籲行業洗牌。
不過,三位業內人士和兩名分析師告訴路透社,不會出現突然的劇烈衝擊:行業整合可能需要多年,當地政府很可能會繼續支持瀕臨失敗的車企,溫水煮青蛙,期待控制負面影響。
研究機構卡內基中國的高級研究員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中國的產能過剩是一個系統性問題。」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圖為2024年1月14日,長安汽車公司位於重慶的配送中心擺滿了待售的新能源汽車。(STR/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直播】聽證會:應對中共在印太地區挑釁
Next Article 【紀元焦點】四中全會前 張又俠五句話震撼胡溫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