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訊】(記者宋唐、易如採訪報導)擁有本科學歷的大學生「回爐」職業院校進行技能培訓,多年前已有類似的實踐。但最近這種現象似乎預示著中國就業市場上發生一種「結構性轉變」,因為中國大陸的經濟現實已發生根本性變化。
大學畢業生選擇讀職業學校
最近發表在「日經亞洲」網站上的一篇名為「為何眾多中國大學畢業生選擇讀職業學校」的財新文章提到,獲得器樂演奏學士學位六年後,高勝寒重返課堂。這次,她是廣州白雲商務技術學院的新生。她的新專業是時尚設計。
大學畢業後,高女士從事過多個行業,做過音樂老師,經營過餐館,還開了一家服裝店。最終,她踏上了許多人稱之為「再造」的道路——重返校園,接受技術教育。
財新文章評論說,這一趨勢也體現了中國最頂尖院校的畢業生,在充滿挑戰的就業市場中,對教育和就業的態度發生深刻轉變。
洛杉磯電影學校留學生王先生對表示,他在中國大陸時周圍就有這樣的例子,有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就重新去讀一個鐵路大專。因為很多鐵路員工崗位並不是通過社會招聘,而是鐵路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後,直接分配到不同的鐵路公司。
王先生提到,他還有一個好朋友去考社工,社工每個月才一千多人民幣,是一個很廉價、很苦的崗位。但即使是這樣,報名者也特別多,錄取的人特別少,因為社工長期而穩定。「你就知道現在就業環境有多差。」他說。
財新文章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白領崗位求職者過剩,而新興產業技術人才短缺。並稱這些結構性變化,都植根於經濟現實。
華裔經濟學者李恆青對表示,所謂結構性變化,實際上就是原來那些陽春白雪學科白學了,職業市場上不接受,那些技能都沒用了。
「但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不完全。」他認為,真正的原因還是經濟下行,這才是核心。
李恆青說,這個音樂老師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經濟好的時候,很多中等收入家庭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學各種各樣的技能,比如彈鋼琴要彈多少級,這時候音樂老師私教就成為職業選擇。
他分析說,現在中國經濟下行,原來中等收入家庭現在已變負收入家庭,大家不學了。鋼琴銷售量十多年一直是高歌猛進,國內鋼琴生產企業像珠江,不斷地從海外吸引人才去生產鋼琴、調製鋼琴。但現在不行了,學這個陽春白雪的沒有用。
就業市場結構性轉變
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從事藍領技術工作並不是他們的首選,互聯網科技、教育、房地產、外企等白領職位仍然是最好的選項,不過這樣的職位越來越少了。
其背後原因並非因為中國企業失去了擴張的想法,而是政治環境發生了變化。當局以整頓及國家安全為名打擊金融、教輔、房地產及外企等,摧毀了中國過去幾十年為中國大學畢業生提供職位的基地。
中共當局對校外培訓進行全面規範,導致大陸教培業一片蕭瑟。圖為2019年11月8日,家長在北京一家兒童計算機編程培訓中心的教室外等候。(Wang Zhao/AFP)
原大陸音樂老師耿陸弢親身經歷了2020年和2023年兩輪教培行業的政策打壓。
他2019年入職音樂教培行業時還是比較賺錢,上課的學生非常多。隨著中共黨魁針對私營教育機構的「雙減政策」出台,他感覺這個行業沒法做下去了。
「比如說我一週可能原來能上30節課左右,後面就會縮短到20節課這個情況,就是對於我的收入來說,是一個將近三分之一的縮水狀況。」
「雙減政策」讓耿陸弢失去了繼續發展的機會,「這讓我徹底明白,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在國內待下去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決定來到美國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李恆青表示,民營企業過去解決了中國90%人口就業率,但當局不斷地打壓民營企業。他指出,9月1日開始實施的強制收社保,對民營企業打擊非常大。
他說,現在政府沒錢了,強迫小企業必須要交五險一金,把原來可交可不交的灰色地帶全部抹平了。如果要五險一金交全了的話,企業等於要把工資增加30%,很多中小企業關門大吉或僱那些已經退休的人,最後就是民營企業沒法僱畢業生。
過去幾個月以來,在大陸網絡上人們開始懷念「經濟上行時期的美」。陸媒報導說,這種懷念,本質上是對一種「確定性」與「努力能改變生活」這一信念的追念。
陸媒報導說,十年前,大學生就業的首選行業還是互聯網,那時候的年輕人衝在一線沒日沒夜地開發商戶,但沒有像今天的年輕人一樣覺得自己是「牛馬」,成就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業績的快速增長與薪資的匹配。這種「付出即有回報」的確定性,讓大學生可以自由擇業,體制內並不是首選,而如今考公越來越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2017年大學畢業王先生追憶說,當時他和周圍一群90後年輕人每天都談工作、談夢想、談創業。每天大家都會互相比較,比如說跳槽一家新公司賺了多少錢,月薪是多少,公司福利待遇有多好。
「現在完全不一樣了。」他說,兩年前開始大量的公司倒閉、外企撤離,很多人失業了。大家不再談論夢想了,所有的職業發展、跳槽拿薪水這件事情都不存在了;現在想的是有份正常工作不被裁員就好了,如果被裁員的話,要麼回老家躺平,要麼去送外賣、當滴滴司機;越來越多人會談論35歲之前趕快考公務員、當老師,進國企,不像以前那樣去談論私企、外企怎麼賺錢了。
現在誰創業誰賠本,他說,「我認識好幾個人去創業了,結果都賠錢了,現在比較尷尬。」
據王先生在中國時所了解的情況,因為中國現在環境壓力太大了,很多人有抑鬱症或焦慮症,越來越多的人去看心理醫生。
耿陸弢對表示,現在中國經濟下行,民營經濟被打壓,白領工作減少。這種現象從根本上來說,是中共倒行逆施的結果。它只是服務於領導和權力,才迫使一代代年輕人不得不一次次「再造」自己,去讀職校、學技能,只為了活下去。
中共為何推崇職業教育?
擁有本科學歷的大學生「回」職業院校進行技能培訓,被大陸媒體稱之為「本升專」。多年前已有一些職業學校推出「大學生技師班」,招收已經有本科學歷的學生。
近年來中國大學生畢業即失業,許多本科生不得已「回爐」讀職校,成為公眾關注話題。
儘管當局高喊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職校學生的高就業率,鼓勵大學生進工廠「打螺絲」,但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樂觀。
2021年黨媒《人民日報》報導,近5年高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穩定在90%左右,中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穩定在95%左右;麥可思研究院的一份報告也發現,2024年職業院校畢業生畢業六個月後的就業率為88.6%,略高於本科畢業生的86.7%。
這些數據沒有提到的是,所謂的就業率中包含了「升學」,真正進入就業市場的中職、高職生並不比大學生多。
據2020年的一項抽樣調查,中職畢業生中直接就業的比例約為35%,約65%的學生選擇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
據《21世紀經濟報道》,2022年,北京市中職學校畢業生升學率達92.13%;2024年,合肥市22,330名中職畢業生中,升學比例也超過了七成。
2023年上海中職學校畢業生總數為33,681人,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6.26%,但其中升學學生占比78.68%;2023年上海市高職畢業生總數為42,709人,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7.96%,升學率為17.76%。
中職畢業生的收入也遠落後於本科生。根據一份2019年的大規模調查,40.5%的中職畢業生月薪在2001~3000元,32.5%的人月薪在3000元以上,同時有近27%的人月薪在2000元以下;對比之下,麥可思研究院根據調查估算,2019屆高職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約4295元,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約為5440元。
即使製造業崗位充足,很多職業學校學生也不願選擇藍領工作。
中歐商業評論引用上海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執教超過10年的L老師的話說,年輕人不熱衷於從事製造業,比起進工廠,年輕人傾向選擇送外賣、開網約車。
「國家(中共)一直強調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同等的地位,但我們都知道,地位不同才需要強調。」L老師說,企業給予一線工人的待遇和福利保障不夠,對「藍領」的尊重程度不高,加劇了職業教育「矮人半截」的局面。
北京大學學者田志磊等人發現,經濟地位最弱勢的家庭,讀中職比例最高。
一位上海中等職業學校的老師列舉了學生家長的職業,「工人、保潔、食堂打菜員、無業……不少學生是沒有本地戶籍的流動兒童。」
李恆青表示,職業高中一般都是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去,優秀的基本上還是去上大學。這個一直沒改。現在反過來了,說職業教育重要。但實際上原來那些上職業高中的同學,他們還是在底層。
「這根本不是一種新現象,純粹就是現實。」他說。
陸媒也認為,「本升專」並非主流選擇。媒體對職業教育高薪個例的報導,強調職業教育的供不應求,似乎給中職教育帶來了希望。但這些案例之所以成為新聞,也側面說明了它們尚未成為普遍現象。如今大學生真正熱衷的是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編制。
耿陸弢表示,中共推崇職業教育並不只是單純為了提高技能人才數量,而是帶有政治目的。就像之前宣傳「大學生要脫下孔乙己的長衫」一樣,這是在貶低大學學歷的價值,讓年輕人接受去工廠、去做普通勞動者的現實。
「這其實是一種國家層面的洗腦——讓大學生覺得自己不再特殊,自願去成為『新質生產力』,成為『韭菜』和『人礦』。年輕人每天為了生計奔波,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心言論自由、法律公平等問題,自然更利於維穩和統治。」
耿陸弢認為,未來中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只會越來越嚴峻,就業機會會越來越少,學歷的社會價值也會繼續下降。大學生群體可能會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新反抗力量,將來會在反抗暴政和爭取自由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責任編輯:林妍#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Chinese university graduates gather to look for jobs at an employment fair for degree holders in Hefei, east China's Anhui province on February 26, 2010.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China were once dubbed "the favoured children of Heaven" -- they won decent jobs from the government upon graduation, but the country's three decades of economic reform have made such privileges a thing of the past as with more than six million new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2009, only 87 percent of them had found jobs, meaning nearly 800,000 were yet to be employed. CHINA OUT AFP PHOTO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STR/AFP/Getty Images)
圖為中國大學生資料圖。(STR/AFP/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土耳其大使會晤胡海峰 被指信號不尋常
Next Article 美洲因川普關稅颳起保護風 中國鋼鐵成箭靶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