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訊】(記者沈越採訪報導)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卡什·帕特爾9月16日在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作證時表示,美國今年已從街頭查獲超過1,600公斤芬太尼,並稱這是「今年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中國業內人士則披露,芬太尼前體化學品因成本低、需求大而利潤驚人,當局難以徹底杜絕該類產品輸出美國。
儘管中方聲稱加強管制,美國仍指控部分中國企業向販毒集團供貨。帕特爾同時強調,執法正從打擊街頭販運延伸到上游供應鏈,包括部分涉前體化學品的公司與中間商。
美國司法部此前於9月3日公布起訴書,指控22名中國公民與4家中國制藥與化工企業參與國際販毒與洗錢共謀。同日,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依據總統令14059制裁廣州市的一家化工公司及相關個人,理由是參與或助長合成毒品及其生產手段的跨國擴散。
美國國會對華特別委員會早前報告,指稱中共對部分涉及芬太尼前體或相關化學品的企業存在增值稅退稅等激勵安排。中方否認相關說法,並強調美方應重視本國毒品需求與濫用問題。
公開資料與多家媒體報導顯示,芬太尼前體化學品在中國的生產與出口鏈條未被完全切斷。一些中國商人回應稱,這些化學品屬於合法醫藥中間體,企業難以完全掌握買方用途,銷售在帳面上合規。這類說法也常見於涉案企業的公開回應與辯解。
山東一名熟悉化工行業的業內人士施敏(化名)17日對記者表示,芬太尼前體在部分中小化工廠看來「並不複雜」,原料成本低、工藝門檻有限,卻能在國際市場上賣出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價格。
施敏舉例稱:「在山東省,一個噸級的前體物,生產成本可能只有十幾萬元,但走私出去,利潤可以翻好幾倍。相比傳統化工品,這是暴利。」
他解釋,許多工廠以「醫藥中間體」名義登記,帳面合法,卻心知肚明買家用途。「哪怕某個化學品被列入管制名單,很快就有人研發一個分子結構稍有改動的替代物,換個名字繼續賣。監管永遠慢半步,而利潤實在太高了。」
這名業內人士補充說,雖然美國多次就前體化學品問題向中方施壓,但地方政府出於利潤與產業依賴,「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表示,「關鍵是中央政府沒花大力氣去做,更沒要求在這個問題上『和黨中央保持一致』來看待。」
中國自2019年起對芬太尼類物質實施整類列管,並陸續將若干前體化學品納入清單管理。但新的「變體」與替代物不斷出現,跨境電商與加密貨幣等規避手段增加了追蹤難度。美國緝毒局2025年《全國毒品威脅評估》也提到,一些中國供應商在受控前體的對外供應上「趨於謹慎」,但灰色鏈條仍未完全切斷。
在9月16日的聽證會上,帕特爾稱,多家在中國註冊的公司涉嫌長期向墨西哥販毒集團提供前體與混雜劑,並利用隱匿渠道與加密貨幣交易獲利。司法部9月3日的起訴書亦列出涉案公司與人員、對外推介、隱蔽運輸及規避合規方案等細節。
大陸一所高校的公共政策學者郭先生對記者表示,屢禁不止的根源在於「合法與非法用途交叉」。他說:「這些化學品在醫藥、科研和合法化工生產中都有應用,不能簡單一刀切。監管往往依靠清單,但清單之外的變體不斷出現。」
郭先生指出,中國龐大的中小化工廠數量與地方層面的產業依賴,使徹底清查出口難度極高。「只要海外市場還在,利潤就會刺激灰色生產和出口,電商平台也是一條灰色渠道。」
他繼續說:「單靠查禁是不夠的,必須建立跨國追蹤機制,堵住金融、物流和跨境電商渠道,否則仍會有人鋌而走險。」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此前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芬太尼是美國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問題,責任在美國自身。」郭嘉昆則稱,中國主管部門已將兩種可用於製造芬太尼的化學物質列入管制名錄,這是中方自主決定,並不存在美國所稱的「默許」或「放任」。
一位異議人士李明(化名)則認為中共的打擊力度不夠,「專制政府最大特色就是『想禁什麼就禁,而且立竿見影』」。他質疑外交部的回應:「在他們眼中沒什麼禁不了的,封網、封教會、封維權人士的嘴、封民眾集會,邏輯上講,他們可以『說到做到』。」
責任編輯:李沐恩#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示意圖。(John Fredricks/The Epoch Times)
Previous ArticleAIT批中共歪曲二戰文件 專家:表明美對台立場
Next Article 中共增設中小學春秋假 以擴大消費 引批評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