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以抗日胜利之名举行阅兵,除了军事展示,更是一场政治秀。表面上是纪念历史,但深层意涵在于透过武力展现与政治场景设计,企图以战略叙事剥夺中华民国抗日的历史事实、巩固中共威权统治,并向国际社会发出战略讯号。然而,这场阅兵秀在强化中共领导人权威的同时,也制造了若干副作用。
先就历史事实而言,阅兵引发广泛关注却并未赢得普遍认同。中华民国不仅是二战时对抗日本军阀入侵的主要领导者,曾派遣远征军协助英军在缅甸作战,海军葛敦华将军等人更参与诺曼底战役反攻欧陆。相对中共于抗战时期「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七分壮大」的史料斑斑可考,建政后,其领导人毛泽东更在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会面时,感谢日军侵华,中共才得以建政,这都说明中共攫夺抗日的历史叙事不会成功。
而由战略层面来看,北京高调展示一系列尖端装备,包括战略层级的「东风61」洲际飞弹、「巨浪3」潜射弹道飞弹、「惊雷1」空射弹道飞弹等核投射载具,乃至作战层级的各式鹰击反舰飞弹、高超音速飞弹、战术战斗层级的无人作战系统、隐形战机与反无人机装备等,显示其涵盖陆海空天电多领域军力,并进入「智慧化战争」的新阶段。此举无疑是对美国与西方盟国的挑战讯号,也是一种对我国的战略威慑。
此外,习近平与蒲亭、金正恩同台的画面也遭西方媒体视为「威权联盟」的具体化,这种形象的外溢效果,使北京在国际舆论中的软实力进一步受损。对欧洲、日本与印度而言,阅兵更像是提醒他们需要加强自我防卫、加速与美国战略合作。暴露出中共在战略格局上的孤立处境。多数欧洲领导人选择缺席,华盛顿则以批判态度响应,北京虽然藉蒲亭与金正恩的现身,制造「朋友圈」的意象,但反而进一步将自己锁定于与民主世界对立的威权集团。
回到中国大陆内部,阅兵不仅是一场军力表演,更是权力布局的工具。习近平利用阅兵展现军队效忠,企图强化军委主席责任制的正当性。共军的方队与装备,不只对外宣示战力,对内更是宣告掌握军队指挥权,压缩任何潜在接班讨论空间。然而,这种高度政治化的阅兵,亦反映内部矛盾。阅兵前夕,重庆出现民众投影标语抗议事件,虽被迅速压制,却显示社会不满的积累。另一方面,阅兵总指挥惯例由中部战区上将司令员担纲,此次却降级为中部战区的中将空军司令,实是中部战区元司令王强失踪近月仍无接替人选,凸显军系内部人事矛盾。
总体而言,中共「九三阅兵」固然达到「展示力量」、「巩固权威」的目的,却也带来副作用:对外加深「中国威胁论」与民主阵营的警惕,对内则强化权力集中与社会高压。阅兵既是一场力量展示,也是中共自我强化的政治仪式,但它所带来的战略孤立与内部压力,可能才是最深远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