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导/综合分析】
2025年9月3日,中共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大规模的「93阅兵」,藉此标榜「科技强军」成果,展示无人机集群、AI机器人、量子通讯装备等自称「新时代智能化武器」。然而,阅兵落幕之后,外界的评论却几乎一致认为,这场阅兵是一次「舞台秀」,更多是在掩盖军事实力的虚弱与政权内部的焦虑。
专家指出,中共透过阅兵营造「国力强盛」形象,但实际上却掩不住内部的深层危机:军工腐败、科技落后、经济疲弱、社会矛盾加剧,甚至连中共高层内部也因权力斗争而陷入不稳。这场阅兵,反倒凸显出中共政权的不安全感与不稳定性。
一、阅兵背后的军事幻象
阅兵场上,无人机方阵以数百架机体排列成各种图形,AI机器人则整齐走过天安门广场,看似彰显「智能化战争」的到来。但西方军事专家却一语道破:「这些装备在实战中恐怕无法支撑五分钟。」
根据《金融时报》及《日经亚洲》的分析,中共展示的许多「高科技」装备其实存在重大缺陷:
- 无人机脆弱:受限于引擎技术与电子战防护,中国无人机在乌克兰战场上已多次被验证不敌美制或土耳其制系统。阅兵所见的「蜂群战术」更多是排场,而非成熟战术。
- AI机器人失真:多名现场外媒记者拍摄到,部分「AI机器人」的行走动作僵硬,甚至需要人工辅助维持队形,与官方声称的「智能自律」相去甚远。
- 通讯装备可疑:所谓「量子通讯」与「星链对抗系统」虽然名义上代表尖端科技,但军事评论员怀疑其中多为「样品展示」,缺乏大规模量产与实战验证。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 分析认为,中共阅兵的最大意义是「宣传」而非「军力展示」。因为一旦放到战场上,这些科技装备很可能「外观先进、内里空虚」,是典型的「纸老虎」。
二、内部腐败侵蚀战力
中共军队战力不足,并非单一装备问题,而是根源于制度性的腐败。
过去两年,中共中央军委至少有三名军工领域高官落马,涉及军火采购、导弹项目与无人机产业链的舞弊。据传,许多武器的「性能报告」都是造假,以迎合上级的政治需求。
一位不愿具名的退役将领直言:「习近平想要的是阅兵上的整齐画面,而不是战场上的真实能力。」换句话说,军方的工作目标已从「打仗」变成「演戏」。这样的腐败文化,正是造成中共军事能力「外强中干」的根本原因。
三、经济疲弱与科技困境
中共政权在阅兵中高调展示「科技强军」,但却无法遮掩中国整体科技发展的困境。
美国与西方盟友的「芯片禁令」已重创中国高端芯片供应链,导致中共在人工智能、无人机导航、导弹制导等领域持续依赖进口技术。即便官方投入巨额资金推动「自主研发」,但成果有限,更多资金流入了官员口袋。
同时,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中国2025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仅3.5%,远低于官方宣称的5%以上目标。军费开支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显得沉重,许多人质疑:中共是否正在「以阅兵掩饰经济下滑」?
四、社会矛盾与内部不安
阅兵的另一个目的,是在国内维稳。透过展示「军力强盛」,中共企图凝聚民众的民族情绪,转移社会对失业率上升、房市崩盘、贫富差距的愤怒。
但这种「外部强调军力、内部压制言论」的模式,反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安。许多年轻人戏称:「阅兵不是给老百姓看的,而是给习近平自己壮胆的。」
政治学者指出,中共对内的统治模式已陷入恶性循环:经济困境→民怨升高→透过阅兵与民族主义转移焦点→军费消耗更多资源→经济更加恶化。这个循环,将逐步侵蚀中共政权的稳定性。
五、政权不稳定性的结构性因素
专家普遍认为,阅兵所显示的不仅是军事上的虚弱,更折射出中共政权本身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权力过度集中:习近平推行「军委主席负责制」,军队高层人事几乎由他一手掌控。但这种「一人决策」模式使决策缺乏监督,误判风险大增。
- 制度僵化:中共的体制排斥批评与透明,导致政策无法及时修正。军方装备缺陷、经济失衡、社会矛盾都因「怕丢面子」而不被正视。
- 外部压力升高:在美中对抗格局下,中共必须同时面对国际围堵与内部危机。阅兵虽然营造「国力强盛」的表象,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结论:阅兵是政权焦虑的投射
综合来看,「93阅兵」并未真正展现中国军事科技的实力,反而凸显了中共政权内部的不稳定性。军事装备漏洞百出、军队腐败根深蒂固、经济困境日益加深、社会矛盾持续累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政权的不安全感。
阅兵,是一场面向国内外的「表演」;它所掩盖的,不是实力,而是虚弱。正如有学者所言:「每一次盛大的阅兵,不是政权自信的表现,而是政权恐惧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