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
「93阅兵」后,官媒以「智能化、体系化、联合作战」包装中国军力的跨越式成就,并称「以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然而,多个产业与军事研析观点指出,尽管局部装备取得进展,整体战备与联合保障仍受限于数据链、软件工程、人才结构与测试体系的短板。阅兵排面的「耀眼」与工程底层的「粗糙」之间,存在显着缝隙。
在地面装备列队、空中梯队呼啸的镜头之外,外界关切的提问很朴素:这些装备在抗干扰、抗损毁、全天候条件下的可用率是多少?在联合作战中,跨军种、跨平台的资料语义是否能互通?在高节奏消耗战中,备件、维保、弹药补给与后送能否撑住?这些「看不见」的指标,构成真正的战力分母。
【结构性落差的四个症状】
- 「展示导向」压过「任务导向」
- 展示追求「整齐」「壮观」「可解说」,工程追求「可靠」「可维」「可升级」。当绩效体系偏向可视化政绩,研发自然往「能看」聚集,形成「秀场型创新」。
- 软件与数据的工程化不足
- 智能化武器的生命周期核心在于软件,而非外壳。若缺乏完整的版本控制、异常上报、在线自测与仿真验证,任何一次快速更新都可能引入新风险。这是许多新兴军工面临的共同瓶颈。
- 联合保障体系薄弱
- 真正的联合作战不是把多种装备「摆在一起」,而是让数据、计划、火力、补给与医疗在一张「共同作战图」上稳定协同。这需要年复一年的跨军种演训与程序磨合,非若干次阅兵能速成。
- 人才结构与基层训练落差
- 高科技装备需要高素质维保与操作人员。若基层「以演代训」成为常态,对程序的理解只停留在「走台本」,战备就只能停在「仪式水位」。
【地方与社会观感:盛典之后,现实回来】
阅兵当天民族情绪被推至高点,但盛典退出屏幕后,社会注意力迅速回到就业、房市、医保与地方财政压力。多名基层干部私下称,为配合「维稳」与宣介活动,地方需承担额外经费与人力,对本已吃紧的财政是「雪上加霜」。一些企业人士也表示,受临时性封控与限产影响,订单交付被迫延后,供应链恢复需时。当「政治大秀」周期性上演、真问题周期性搁置,社会的疲惫感与疏离感会被持续放大。
【社论:阅兵的政治经济学——为何看起来强、其实更虚】
阅兵有三层功能:
其一,对内塑造「秩序与掌控」的象征;
其二,对外传递「威慑与自信」的符码;
其三,对官僚体系进行「任务动员与忠诚校准」。
但当经济走弱、社会信心下滑,权力更倾向强化第三层功能——以可视化大项目频密校准官僚与舆论。这会带来三个副作用:资源错置(钱与人流向秀场)、风险低估(把展示成功误判为战力成熟)、反馈钝化(一切问题被宣传压住)。越是高调,越难承认短板;越是整齐,越遮不住失灵。
从战略角度看,真正应该大张旗鼓的不是阅兵,而是「看不见」的基础:联训联保、数据治理、测试体系、功能安全、后勤现代化与指挥显控改造。当决策不断加码阅兵,却不肯为「无形工程」埋单,国力的「看得见部分」就会与「用得上部分」越拉越远——外表强硬,内在空心。
结语
93阅兵可以再办,队形可以排得更整齐,口号可以喊得更响亮;但只要体系工程的弱点不补、战备指标不真、后勤保障不强,所谓「智能化跃升」就仍停留在影像与标语。战力是工程与组织的产物,不是典礼的产物。当典礼一次次加码,工程却年年欠账,最终得到的只会是一支「上镜但不坚固」的部队——看似万钧,实则外强中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