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訊】(英文專欄作家Milton Ezrati撰文/信宇編譯)中國各個類型的企業,包括私營企業、國有企業和政府機構等,對外投資急劇下降。誠然,來自中國的數據相當粗略,由此得出的任何結論充其量也只是管中窺豹。
儘管如此,根據現有信息至少可以得出三個結論。首先,北京需要利用此前流向海外的國內資源來應對房地產危機及其相關的經濟和金融問題的影響。
其次,北京和國有企業曾經投入巨額資金的「一帶一路」倡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簡稱BRI)項目如今遇到問題,引發了中共當局的擔憂。
第三,也是最具推測性的一點是,這些趨勢壓倒了反向的趨勢,因為中國私人投資者正在尋求各種途徑,將資產轉移出境。
即使不考慮其背後的含義,單看中國的對外投資總額也足以令人震驚。根據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簡稱AEI)德里克‧史劍道(Derek Scissors)編制的《中國全球投資追蹤》(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簡稱CGIT),中國各個類型的投資,包括來自私營企業、國有企業和政府機構的投資,在2017年達到峰值,相當於1,751億美元。在此之後的兩年裡,海外資金流動縮減了約45%。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2020年,資金流動再次下降,這在情理之中。疫情過後,2021年經濟開始復甦,投資總額回升了約16%。
2021年的增長或許反映出,在北京「新冠清零」(zero-COVID)強制封鎖和隔離措施的衝擊之下,中國經濟努力尋求振興的機遇。然而在2022年,海外資金流動再次出現下降趨勢,並持續到今年上半年,平均投資資金流出約440億美元,比2017年的峰值下降了約75%。
誠然,《中國全球投資追蹤》的數據與中國商務部提供的數據略有不同,然而兩者均顯示中國對外投資下降的趨勢。如果說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特朗普)的關稅措施和威脅帶來的不確定性令2025年的下降幅度有所誇大,那麼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下降的趨勢毋庸置疑,尤其是與2017年之前此類投資的大幅增長相比。
雖然這些投資流的減少與中國整體經濟和金融困境之間並沒有明確的聯繫,但是很難否認其中存在某種聯繫。中國幾家大型房地產開發商的倒閉以及隨後的抵押貸款違約,無疑導致中國金融體系(包括私營和國有銀行機構)資金匱乏,包括投資海外的必要資金。
隨後中國經濟活動的不足只能歸咎於此類資金的可獲得性。資金流的減少確實清晰地表明了中國經濟和金融所面臨的挑戰,其嚴峻程度足以令眾多中國家庭和私營企業由於對經濟前景信心下降而萌生將資金轉移到海外的衝動。
另外,海外投資的下降似乎也反映出北京需要資金來刺激國內經濟活動。值得注意的是,中共規劃部門在2023年和2024年在中國的科技產業加大投入力度,必然導致數十億美元的資金被轉移,無法再滿足北京利用海外投資提升全球影響力的野心。關於中國國內資金需求的數據並不完整,但是估計用於此類科技建設的資金接近1,000億美元,僅對人工智能這一領域的初創企業的投入就高達80億美元。
與此同時,北京曾經引以為豪的「一帶一路」倡議(BRI)遭遇了現有和潛在合作夥伴的抵制,這或許足以令政府和國有企業向該海外倡議的資金流入放慢速度。在本專欄發表的拙文《巴基斯坦是中國「一帶一路」煤礦裡的金絲雀嗎?》(Is Pakistan the Canary in China’s BRI Coal Mine?,03/03/2025)就專門探討了這個問題。
2023年和2024年,為了應對合作夥伴的抵制,中共黨魁習近平試圖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對外投入更多資金,尤其是向受援國提供貸款。然而,海外資金流入的持續下降表明,這種努力很可能也已逐漸消退。
這些投資流動狀況,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相對缺乏投資流動的狀況,並不能明確說明中國國內經濟困境的嚴重程度,或者合作夥伴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抵制。儘管如此,這些現象確實證實了本專欄中經常提到的中共其它經濟和金融困境的跡象。退一步講,它們至少提醒人們中國經濟存在的這些嚴重的問題,因此值得關注。
作者簡介:
米爾頓‧埃茲拉蒂(Milton Ezrati)是紐約州立大學(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簡稱SUNY)布法羅分校人力資本研究中心主辦的《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的特約編輯,亦是總部位於紐約的知名傳播公司Vested的首席經濟學家。在入職Vested之前,他曾擔任Lord, Abbett & Co.等公司的首席市場策略師和經濟學家。他還經常為總部位於紐約的《城市雜誌》(City Journal)撰寫文章,並定期為《福布斯》(Forbes)撰寫博客。他的最新著作是《即將到來的三十年:未來三十年的全球化、人口統計學和我們的生活方式》(Thirty Tomorrows: The Next Three Decades of Globalization, Demographics, and How We Will Live, 2014)。
原文: What Might China’s Changing Investment Patterns Mean? 刊登於英文《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中國經濟持續疲軟,面臨多重困境和挑戰。 (Mark Ralston/AFP/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紀元焦點】美國海軍水手 為何淪為中共間諜?
Next Article 【新聞大家談】九三閱兵在即 北京肅殺之氣瀰漫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