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5年08月16日訊】 今日焦點:聚焦俄烏局勢,川普普京會面,阿拉斯加峰會開始;因國際壓力與內部腐敗,大陸南北船再度合併?中國7月經濟全面降溫,三大指標低於預期。
聚焦俄烏局勢 川普普京會面 阿拉斯加峰會開始
本週五(8月15日),美俄兩國總統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舉行峰會,討論俄烏協議等問題。在此之前,俄羅斯與烏克蘭已進行三輪會談,但雙方沒有達成和平協議。截至目前,兩國似乎也沒有停火的跡象。因此,美俄兩國元首的這次會面,引發全球關注。
這次峰會會晤的地點是美國空軍的埃爾門多夫-理查森聯合基地(Joint Base Elmendorf-Richardson)。美東時間下午1點多,基地內部的媒體等候區已經開放,背景幕布主題設置為「追求和平」。
美東時間下午3點半,川普和普京並肩坐在基地裡的一個房間內,各自的代表團和翻譯坐在一旁。兩位領導人沒有發表任何聲明,也沒有回答記者提出的任何問題。川普在表達感謝後,記者被迅速帶離房間。
美東時間下午5點25分,白宮總統助理、辦公室副幕僚長丹.斯卡維諾(Dan Scavino)在社交媒體X發帖稱,總統川普、國務卿盧比奧以及特使威特科夫,仍在與普京總統和俄方代表團,進行閉門會談。
也就是說,閉門會談已持續了幾個小時,似乎超出了原定的會議時間。
在此之前,川普和普京的通話時長,大約在60分鐘到90分鐘之間。
對此,CNN分析稱,這表明至少到目前為止,川普總統還沒有覺得,有必要「離開」談判桌。他在早些時候承諾,如果他覺得會談進展不順利,他會直接離開。
在出發前,川普在社交媒體發帖稱,這將是一趟「高危之旅!!!」
在前幾日,川普曾表示,他將在這次會談中評估普京的真實意圖。
而白宮則刻意避免對峰會的會晤時間做出精確預測,因為任何時間上的偏差,都可能被解讀為成功或失敗的跡象。發言人甚至將川普此次行程,稱為「傾聽之旅」。
而克里姆林宮則預計,此次峰會,普京和川普之間的會談可能持續七個小時。
在川普總統開啟阿拉斯加之行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稱,他們將希望放在美國身上。
美東時間下午4點,福克斯電視台播出一段川普總統在空軍一號上的獨家訪談。
在被問到阿拉斯加峰會想達成什麼目標時,川普回答,他一輩子都在做交易,所以很清楚,永遠不會有人知道談判的最終結果是什麼。所以他建議說,不要對談判有太多期望,因為必須迂迴應對(Weave and bob)。
川普表示,因為不知道談判會發生什麼,所以他只能盡力嘗試,因為他想讓戰爭停止。他說,「如果我沒有達成停火協議,我不會感到驚訝」,「但如果我空手離開,我不會很高興。」
川普直言,如果一切順利,他和普京很快就會有另一場會議。如果不順利,那他和普京可能永遠都不會再有任何會議。
因國際壓力與內部腐敗 大陸南北船再度合併?
近日,中國造船業又傳出一樁大新聞,有「南船」之稱的中國船舶,和有「北船」之稱的中國重工再次走到了一起。值得關注的是「南北船」合併的這個時間點,目前,中共在全球造船業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削弱,中共船舶內部腐敗醜聞爆發。因此,外界懷疑,「南北船」合併背後有著更深層的原因。
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原本就是一家人,只是在1999年,被拆成南北兩大陣營。後來在2019年第一次合併,成立中國船舶集團。但在那時,兩家船廠雖然在名義上合併了,但兩家公司依然是各幹各的,互不相干。
但這一次,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卻是徹底合成了一家。據《21世紀經濟報導》,2024年末,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合併總資產合計超過4000億人民幣。
不單資產合併了,兩家船廠的訂單也合併了,截至2024年末,「兩船」合計訂單載重噸數為5,492萬 載重噸,占全球訂單總量的15%。
不過,報導也指出,中國船舶集團想把公司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船舶企業。但美國啟動的「301調查」,一度讓「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的股價受挫,讓這次重組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
接理說,「南北船」合併是造船界的一件大事,但外界卻注意到一個微妙的時間點。那就是「南北船」無論是在2019年第一次合併,還是在這一次的二次重組,都正好趕在南北船內部腐敗醜聞被曝光的時候。如果說一次算是巧合,但兩次都是如此,不得不讓外界懷疑,其中或許另有隱情。
在第一次重組之前,中船重工總經理孫波因受賄、濫用職權被查;中船重工研究所原所長金燾被查;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被免職。
而在二次重組期間,船舶公司的高層依然風聲鶴唳。在傳出合併計劃不久後,中國船舶集團前任董事長溫剛去向不明;黨組副書記杜剛從公眾視野中消失;溫剛的前任董事長雷凡培,連續缺席重要會議;集團財務公司董事長李朝坤因收受賄賂被查。
除腐敗外,這次合併的背景也很複雜。目前正值川普總統的第二個任期,美國正大力重振本土造船業,並準備從今年10月起對中國建造或運營的船隻收取高額港口費,而且在未來幾年逐步增加。也就是說,與中國有關聯的船隻要在美國航行,就得按噸位繳納港口費。但如果船主向美國訂購船隻,就可以得到得到豁免。
目前,這些政策雖然還沒有實施,但已對中國的造船業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韓國開發銀行海外經濟研究所在7月29日發布報告,上半年韓國新船訂單市場份額從去年的15%上升至25.1%。而中國的份額則從70%下降至51.8%。
因此有分析稱,這次合併大戲,與其說是企業的經營戰略,不如說是一場由「政治、經濟和利益」交織的大戲。
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 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對表示,美國在跟多國合作造船。美國和韓國的合作主要是把韓國造船業的自動焊接技術等引入美國,形成另一種垂直和水平分工的關係,美國和日本也達成了修船合作,而台灣也跟美國的國防廠商達成建造輕型巡航艦的備忘錄。如此看來,「中共兩船合作的背後,是全球未來造船業格局的改變。」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沈明室表示,川普總統想恢復美國的傳統國防工業,可是美國的很多軍艦都老了,短時間內又沒法立刻提升造船能力,所以他希望韓國的船廠直接到美國投資,從而帶動軍工產業鏈的復興。
蘇紫雲稱,川普的關稅行動,可能導致全球貿易總量減少,這意味著貨船需求會大幅減少。而中共的造船業本來的優勢就是靠低價搶單,但未來全球航運的需求有限,中共拿不到足夠的訂單。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的經濟也不景氣。2025年,中國內需疲軟、外貿放緩,就連內河航運也失去了生機。比如,今年2月就傳出消息稱,長江一片死寂,大批空船無貨可裝。
但奇怪的是,中國造船廠的訂單卻很火爆。重慶一家船廠的老闆說,明年的檔期都排滿了。這是因為中共當局在2024年推出多項補貼政策,以此來刺激造船,硬是把大陸的造船產能推至過剩。
今年年初,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的報告指出,中共通過補貼壓低成本,甚至人為提前報廢舊船來製造需求,這是在破壞全球的公平競爭。
沈明室指出,中共當初拆分南北船,是為了讓它們互相競爭。但現在重組,除了資源整合的理由外,也可能是因為經濟下滑、政府資金緊張、造船訂單減少,及軍用艦船質量差、航母遲遲不能服役等現實問題。除此之外,高層腐敗嚴重也是原因之一。現在,偷工減料、私吞價差幾乎已成為大陸船舶行業的潛規則。
最讓人震驚的是,《華爾街日報》爆料,去年春天,中共一艘核動力攻擊潛艇,在沒有經過測試的情況下,在武漢水域沉沒。有美國官員懷疑,這與中國國防工業長期腐敗有著直接的關係。他說,材料不過關、技術不到位,都可能釀成這樣的事故。
沈明室形容,中共就像是一個「三拍幹部」。在決策前,沒有適合的目標和規化。僅憑拍腦門,就要開始造大船,但最後造出來的都是質量很差的船。
中國7月經濟全面降溫 三大指標低於預期
7月份,中國經濟全面降溫,三大核心指標全部低於市場預期。有分析認為,這是內需疲弱、房地產低迷、極端天氣,以及外部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在8月15日公布的數據,7月零售銷售同比增長3.7%,低於4.6%的市場預估;比6月的4.8%,明顯放緩,創下今年最低水平。
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7%,同樣不及預期的5.9%,是去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1到7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6%,不及市場預期的2.7%,且低於上半年的2.8%。
房地產市場依然疲軟,新建商品房價格同比下降2.8%,雖然跌幅比6月略小,但開發投資額、開工面積和竣工面積都大幅下滑。
房地產投資降幅繼續擴大,前七個月同比下降12%,為五年多來的最差表現。
高盛估算顯示,7月份,大陸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了5.2%,這是自2020年3月疫情爆發以來的最大降幅。
不僅如此,信貸數據也創下20年來罕見的收縮紀錄,凸顯民間「借貸與支出」的意願低迷。
就業壓力也在上升,7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達到5.2%,高於5月和6月的5.0%;而16到24歲非在校人口的失業率已連續一年維持在14%以上。
在國際上,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措施,持續施壓中國的出口和製造業。雖然美中5月達成的關稅暫緩協議,延長了90天,暫時避免了高關稅回歸,但技術准入、關鍵礦產、產業政策等爭端依舊懸而未決。
在國內,北京在近期推行所謂的「反內捲」政策,限制過度競爭,但這也抑制了部分行業的投資和擴產。加上多地遭遇高溫、暴雨和洪水等極端天氣,與傳統淡季效應疊加,以致於7月的經濟放緩更加明顯。
多家機構預測結果顯示,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低於官方設定5%的目標。
路透社調查認為,2025年的GDP增速或降至4.6%;而在2026年,GDP將進一步降至4.2%。
法國巴黎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榮靜指出,「7月份,製造、房地產與基建投資全面下降,這種情況極為罕見」,如果8月份的數據繼續疲軟,決策層可能會在9月底或10月初推出新的刺激措施。
荷蘭國際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稱,樓價持續下跌會大幅壓抑消費信心。他說,如果居民手裡最主要的資產,也就是房產,每個月都在貶值。那他們只會收緊開支,絕對不會消費更多的錢。
——《佳音時刻》製作組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