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0日訊】(記者沈越報導)2025年盛夏,廣東東莞多家製造企業陸續傳出停工、放假、解散的消息,顯示在西方制裁與國內政治環境不確定性的持續衝擊下,外貿訂單銳減,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深圳一位製造業負責人直言,中國的「改革紅利」已被消耗殆盡,製造業正面臨結構性終局。
東莞塘廈鎮的老牌港資企業怡豐運動科技有限公司7月14日發出內部通知,宣布旗下工廠全面停產,全體員工進入待崗狀態。儘管企業承諾「首月照常發薪,此後按最低工資的八成(即1664元人民幣)發放生活費」,但員工普遍對復工不抱希望。
該廠一位員工7月30日告訴記者:「我們被辭退了,還有極少部門員工留任是為了處理善後事宜,廠裡機器早就搬走了,空調也拆了,我們直接散場。」
怡豐運動科技隸屬於1977年創立於香港的怡豐集團(HKSM),是國際知名的運動頭盔與鞋底生產商,在大陸設有五個基地。昔日訂單穩定,如今突遇停工寒潮,讓許多員工措手不及。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該廠過去為國際品牌生產「爆米花鞋底」(一種輕質鞋底),訂單突然歸零,「真是毫無預兆」。
7月以來,東莞接連有多家外資與民營企業關閉:7月1日,加拿大獨資的天弘科技宣布解散;7月18日,佛山南海的日卓麗家居公司因「訂單銳減」宣布停產;7月22日,曾年營收達15億元(人民幣)、員工近6000人的半導體龍頭企業五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被申請破產清算;同日,老牌電子配件廠新龍科技有限公司也傳出關門消息,內部員工透露,「廠房清空,機器外運,公司撐不下去了」。
7月30日,中山照明企業員工曾娜接受採訪時,難掩激動情緒:「我們好不容易熬過三年疫情,以為會迎來復蘇,結果現實更殘酷。」她提到,朋友所在的深圳一家半導體廠也被通知放假兩個月,至今未有復工消息。
在東莞經營逾二十年的製造業主陳更生(化名)接受記者採訪表示,近三年,東莞平均每年倒閉約三千家工廠,關門速度遠超新登記數:「二十年前CNC加工按小時計價,現在機台閒著沒人下單。『世界工廠』的輝煌已經成為歷史。」
停產危機不僅限於東莞一地。根據廣州市官方數據,2025年1至5月,廣州新增經營主體31.85萬戶,但註銷企業高達72769家,平均每天有482家倒閉。這一數字清楚反映珠三角企業正面臨系統性危機。
多位受訪企業員工表示,過去可依賴外貿訂單維持運作,如今訂單周期延長、付款延遲,加之人民幣匯率波動與原材料價格上漲,利潤空間遭到嚴重壓縮。一家企業的財務主管陳女士坦言:「現在連江蘇、浙江的工廠也難做。不是不想做,是做不下去。大家沒錢,產品賣不動,海外客戶也不再積極下單。」
為減輕財務壓力,不少企業以「停工待崗」方式替代裁員,將成本轉嫁給員工與社會。一位網民評論:「發最低生活費、繳最低保費,不裁員但也不給活幹,這是『軟解散』。」
酷暑中的珠三角再現「找工潮」。一位剛失業的年輕人在抖音留言:「七月天晒得人冒煙,廠倒了,我還得趕快找活幹。」
浙江一位產業經濟學者分析稱,中國製造業困境既受全球市場變化影響,也反映出國內宏觀政策、營商環境與內需疲軟的問題。自2020年以來,產業鏈加速外遷、外資流出、AI技術衝擊加劇,加速了製造業洗牌。對地方政府而言,如何穩就業、調結構已成比「造芯片」更艱巨的任務。
責任編輯:李仁和#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2022年7月20日,中國廣東省東莞市的一家製造業工廠裡,工人正在組裝線上工作。(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上海颱風海嘯等數警齊發 動車折返飛機延期
Next Article 【翻牆必看】樓市泡沫爆了 觸動中國經濟神經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