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共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其中稳就业被列为「四稳」之首。
几乎同一时间,中共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密集推出17条促进就业措施,涵盖拓展岗位、鼓励创业、加大补贴、放宽落户等,针对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等重点群体进行定向纾困。
如此大张旗鼓,足见中南海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焦虑。
但稳就业,想得容易,做起来难。中南海恐怕很难如愿。
就官方这次推出的17条措施来看,基本集中在「快速见效」的应急手段上,诸如拓宽国企、事业单位招聘名额;鼓励企业「以工代训」、延迟裁员;推出创业贷款、创业补贴;提供就业见习岗位,给予见习补助等等,短期内这些措施确实可以救救急,托住表面就业数据。
然而,形势的严峻在于,目前中国经济处于深度转型期,传统劳动密集型岗位大量消失;高学历青年持续增加,而就业市场主流岗位仍集中在低端服务业,导致学历与岗位的严重错配;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虽在扩展,但岗位数量远远跟不上市场释放的需求;自主创业看似美好,但在消费疲软、融资困难的大环境下,创业成功率极低,更多变成「被迫创业」。
更令中南海抓狂的是,一方面,新一轮中美贸易战升级必然重创中国出口企业,制造业和外贸相关行业将面临新一波裁员潮;另一方面,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高达1179万人,而实际新增岗位增速持续放缓。失业潮与毕业潮迭加,意味着就业压力雪上加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官方出台的17条措施不过是杯水车薪,充其量只能对就业市场起到「托一托」的作用,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形势的严峻。
正如一位二线城市人社局官员对媒体坦言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推迟问题爆发,争取给大家一点缓冲时间。」
真正的稳就业,靠的不是行政命令,更不是应急纾困,而是经济复苏,步入正常发展区间;有新增长点,能创造新岗位;有新产业支撑,能吸纳劳动力;有社会信心,让人敢于消费、敢于投资。如果缺乏这些基本条件,再多的政策,再多的动员,中共也稳不住下滑的就业市场。而这些条件,现在有吗?可能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