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訊】(記者李圓明採訪報導)近期,美財長耶倫和德國總理訪華都提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引發熱議。中共發改委指新能源車供過於求一文被刪。專家分析認為,由於政府補貼,資源大量投入形成惡性競爭,中國企業不是在打品質戰,而是在打價格戰,企業增收不增利,北京應該要改變經濟策略,而不是迴避這個問題。
新能源車價格下降因供過於求?文章被刪
中共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週一發表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深圳新能源汽車價格普遍下跌,一般跌幅在5%~10%左右。其中,監測的新能源汽車有10款價格下跌,降幅最大的為比亞迪-宋PLUS新能源(DM-i 110KM旗艦型),售價從年初的15.48萬元降至13.98萬元,下跌9.69%。
監測中心表示,價格下降主要因為市場供過於求、電池成本降低和規模化及全產業鏈優勢。
目前該消息在發改委官網上已「找不到網頁」,但路透社及陸媒引用了相關數據。報導稱,由於供應過度,今年的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價格戰爭加劇。
中共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發布《今年以來深圳新能源汽車價格普遍下跌》一文,已被刪除。(網頁截圖)
特斯拉中國的Model 3在深圳的價格下降5.93%,Model Y則下降0.9%。
從供應端看,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944.3萬輛,按年增長三成。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僅比亞迪、華為旗下問界、理想(02015)三家的計劃交付量就增加230萬輛,而市場需求預測僅有210萬輛增量。市場將長期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
該中心預計,2024年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將異常激烈;價格戰可能以多種形式展開,包括降價促銷和定位下探等。
稍早,美財長耶倫和德國總理訪華都提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耶倫強調,她特別擔心中國長期以來的宏觀經濟失衡:家庭消費疲軟和企業過度投資,而中共當局對特定產業部門的大規模支持加劇了失衡,給美國和世界其它國家的工人和企業帶來巨大風險。
十多年前,中共政府的大規模支持導致低於成本的中國鋼鐵充斥全球市場,並摧毀了全球和美國的工業。
分析:政府補貼 導致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
4月16日,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在記者會上公開回應,否認產能過剩,稱供給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中國新能源產業優勢不是靠政府補貼產業形成的。
台灣南華大學副教授孫國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等西方國家跟中國大陸新能源產能過剩問題上,是各說各話。中國的電動車製造商得益於中共的新能源積分政策,變相的政府補貼,是目前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真正的重點。
孫國祥表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在中國大陸境內早就進入價格競爭的情況。舉例而言,中國大陸目前市場銷量排第六的上海汽車通用五菱去年曾推出一款只賣2.98萬人民幣的電動車。
他介紹說,這種車雖然容易故障,但是維修相對方便,因為汽車的技術已經從機械化變成智能化的組裝了。日本名古屋的一位教授針對通用五菱這款車進行拆解分析,得出該款車的利潤不到88塊人民幣。
「知微見著,其實中國的整體的電動車或者是新能源的產業,利潤都非常的微薄。但是在中共的新能源積分政策支持下,比如上汽通用五菱可以賺取價值超過13億的積分,類似碳權的概念了。」
自2021年1月1日,中國大陸施行《關於修改〈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的決定》,並將2024年、2025年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大幅提升到28%和38%。
「因此整個新能源車的這種所謂的積分政策,它的政策節奏變快了。」孫國祥說。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萬鈞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產能過剩確實是中國(中共)政府要面對的一個問題,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是中國的國家補貼政策。中國是偏向於計劃經濟體系,所以一旦政府當局發現有潛力的產業,通常都會用各種的補貼方式。像過去太陽能板、比較低階的半導體生產,還有鋼鐵也是另外一個爭議的重點。
第二,跟中國缺乏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任何一個創新或者新創公司,要有相當的風險。中國整個經濟環境並不鼓勵新創,大家一窩蜂地跟隨潮流,當然就會產生產能過剩,到最後不是在打品質戰,而是在打價格戰。
第三,從市場上來看,電動車的生產在近十年市場銷售越來越大,可是電動車的基礎設施,比如充電樁供給並沒有很快地跟隨上來。在里程數受到限制等情況下,消費者購買的時候會有一些考量。
無論是從生產面,或者是市場的需求面,如果在自由經濟之下,廠商對於市場的需求其實是比較敏感的;在補貼經濟的情況之下,相對來講它針對市場的前景就沒有那麼敏感地去做一些調整。
中國產能過剩 企業增收不增利
事實上,中共之前也承認產能過剩。去年12月召開的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學者觀察,「量」與「價」的背離已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重要問題,其根源便是產能過剩帶來的價格下跌,企業增收而不增利。
彭博社報導,耶倫請北京最高領導人從根本上重新考慮其經濟增長戰略。如,中國可以通過加強退休保障和降低教育費用來刺激國內支出。
邱萬鈞認為,美國是對中國傳達一個比較審慎、重要的訊號。耶倫對中國的建議其實蠻中肯的,傳統上來講,美國並沒有很強烈地要跟中國去做競爭或圍堵的企圖。到目前為止,基本上是站在保護美國的立場。
「如果中國將新能源產能用在他自己的內需上,用在改善民間的生活品質上,或許符合人多力量大的精神。但是如果這樣過剩地生產,拿來在全世界的自由貿易上去做競爭的話,在目前國際貿易的架構上,會有一些爭議。」他說。
李強稱,中國的產業補貼符合世貿組織規定。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優勢不是靠政府補貼形成的,要求「堅持公平競爭、開放合作」。
對此,邱萬鈞認為,歐美國家現在所做的貿易措施,有違反公平競爭精神之嫌,但這要國際貿易組織WTO去做仲裁,因為很多細節要用資料分析,包括中國對於新能源產業的一些補助,歐美國家針對中國的補貼去做回應,這要交到WTO去做最後的判讀。
他指出,中國目前來講人均GDP已經達到比較高水準的中度開發國家的階段。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去年公布的數字,2022和2023年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2000美元了,可能要用不同的國際貿易標準來去做審視和規範。
中共當局會改變經濟策略嗎?
西方各國都開始擔心來自中國的「傾銷」。根據中共海關總署數據,僅2023年的第一個季度,電動汽車、鋰電池跟太陽能電池合計出口增長了66.9%,同比增量超過了1000億元,拉高了出口的整體增速兩個百分點。電動載人汽車出口647.5億元,增長了122.3%,增速在「新三樣」中最快。
美國財長耶倫表示,不會再容忍中共無限制地輸出產能。去年10月,歐洲聯盟宣布正式開展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
對於中共當局是否會改變其經濟策略,邱萬鈞認為目前無法判斷,理性上是應該要改變的。投資創新都有風險,要改善中國的財產權的保障。
孫國祥表示,必須要關注中國是一個黨國體制或者全國體制,對於一些新產業的空間發展是整個政府在引領的,不像民主國家或者自由主義國家,是一種自由放任的情況。
「中國大陸存在房地產、債務、失業等等一系列問題,所謂新的成長模式也就是內循環跟大循環。內循環就是要建構整體自己的供應鏈,外循環是想要透過一些具有競爭性的產業去出口,整個外循環就是依賴所謂的『新三樣』了。
「所以,我們可以預計儘管中共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它還會持續地建構這個產業的利基。它就是要搶在這個產業的最前沿,讓其它國家沒有辦法有超越的空間。『新三樣』是以開發國家作為最大宗,也在吸引開發中國家的市場。」
孫國祥認為,當西方國家在面對類似「一帶一路」或者新能源產能過剩時,必須要做整體的盤點,把相關的產業鏈、不同的鏈條組合起來,才可能真正面對中國目前的競爭情況。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Previous Article拜登簽署援助法案 援烏和禁TikTok是焦點
Next Article 自行車也要牌照?南京男子騎腳踏車遭交警罰款
Related Posts
Add A Comment